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1204286位访问者

反绑架,继续坚持正确医改方向的当务之急!

来源:新医改评论  作者:王秀华  发布时间:2018-04-08  浏览: | |

    时下有三条绳索,正在不约而同地形成合力,向绑架医改正确前进道路的方向逐渐收缩。尽管从目前来看,这些绳索所形成的“气候”,还没有大到从宏观层面撼动医改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顶层设计的程度,但如果不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且增强反绑架意识,放任其混淆视听的作用进行发酵,无疑将会起到扰乱人心和在各个层面影响医改深化的负面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助推医改的空心化和虚拟化,因而万不可等闲视之。

 

  哪三条绳索?

 

  一曰旧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绳索。

 

  今年3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释放了在公立医院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强烈信号。就在舆论界绝大多数人都在进行深入思考并力求正确解读的时候,却有“噪音”不时飞入人们的耳边:有人居然以此为由头,做出令人大跌眼镜且令人不知所云的解读——认为此举是对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的否定!

 

  如此以来,就产生了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加强党的领导和包括医改在内的某些具体领域的改革路径,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吗?换句话说,能把党的领导和在改革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对立起来吗?

 

  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路线,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而又步步前行的转型,有哪一步不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通过新的战略性举措,将改革方向置于不可逆转的状态。所有这一切,都深刻体现了执政党立党为公和勇于自我革新的政治襟怀。公立医院既然姓公,那么加强党的领导,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党的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有助于加强党组织在反腐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中的政治责任,有助于建设风清气正的医疗卫生工作队伍,这本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加强公立医院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有什么好值得大惊小怪的?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所进行的医改,在宏观上需要综合运用“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进行发力,在改革的具体路径设计中应承认和更好地遵循、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早已经成为庙堂和坊间的共识,且早已纳入医改的顶层设计和主路径之中,怎么能无视基本的逻辑关系,去进行含糊其辞甚至四六不通的引申甚至猜测?须知经济规律就是经济规律,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不以我们承认与否为转移,你只有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适应和利用它,才能少走弯路,少交“学费”,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够多了。

 

  回顾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曾经有过“姓社姓资”的大争论,尽管这一舆论风暴没有导致改革开放事业的夭折,但却一直明里暗里延续延伸到现在,从来没有真正止息过。而目前围绕医院改革的“姓公姓私”论,就是前者在新新形势下医疗领域改革中的延续。

 

  君不见,时至今日,不是有的专家居然还拿“资本家”这种早就应该扔进政治语言垃圾箱的话来说事吗?能不令人产生时光倒流,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二曰道德绳索。

 

  这条绳索,最具代表性的是“两论”:一是“神化论”,二是“买卖论”。

 

  先来说“神化论”。

 

  一个时期以来,某学者将医生称为“神”的文章成为热文,在网上广为传颂。该文的核心思想是:“医生应该是仅次于神的人”!“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这话与其说是“神化”医生,不如说是把医生架在火上去烤,因此与与污名化医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医生当然应该心中有爱,这没错;对医生行业的从业人员道德的要求要高于一般职业,这也没错!但变相否定甚至直接否定了医生作为人的根本属性,就难免让人产生呓语的联想了。

 

  须知医生首先是人!是人就有多重身份——面对病人他(她)是医生,回到家里面对亲人呢?他(她)又是人父人夫人子或人妻人母人女,他(她)要养家糊口,要吃喝拉撒,要安身立命,所以就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而这种带有“交易”色彩的行为不但与“爱”不相矛盾,且从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心中无爱、被恶魔吞噬灵魂的医生,在正常、公正、健康和透明的社会评价体系的作用之下,其职业生涯就无法不走入死胡同。而这种一致性程度的高低,则是医改是否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尺!须知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任何社会职业,只要刻意抓住其某一特点予以凸显,然后再刻意进行“神化”或“拔高”,那实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民以食为天”,种粮食的农人,餐饮业从管理层到大厨乃至服务员,所做的岂非“天大”的事,与神仙何异?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那些人,不是身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灵魂的工程师”么?其地位岂止“次于神”,简直应该与神化等号了吧?甚至对公交车司机来说,无论熟悉人还是陌生人,大家只要坐上你的车,那就意味着以生命相托,还有比这更神圣的职业没有?

 

  其实作为专家也好平民也好,偶尔唱点高调无可厚非,但如果弄巧成拙如果唱得跑调了,就难免因成为“噪音”而引来喝倒彩之声。

 

  再来说“买卖论”。

 

  一个时期以来,由某媒体人到某人大代表的发声,都在声色俱厉地痛斥医患关系演变为所谓“买卖关系”之可恨、可憎与可恶,因事涉社会热点,自然极具吸引眼球和挑逗神经的作用。

 

  不能不承认,从本质上来说,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面对疾病,大家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但在承认这一本质特征的同时,双方的经济互动是不是具有买卖的特征?患者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付出金钱、时间甚至忍受治疗过程中的生理痛苦,来达到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而医生,则通过自己的诊治来间接或直接从患者手中得到经济报酬,前者如公立医院的医生,后者如独自开业或者医疗集团的医生。这种经济关系,是不是颇具某些“买卖”的特点?是否因为有此种互动形态,医生就成为“喻于利”的小人了,就“不可能有尊严”了?

 

  更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对医患双方经济互动之“买卖”特点的否定,会将医改引向什么方向?当大家都猴子般可劲向某一个道德制高点攀爬,然后再得到真传般居高临下地为芸芸众生发表“高论”指点迷津,当然很解气很提神,也会引来众多围观者与喝彩声,但问题在于——此——后——怎——么——办?如果医生听任这种“布道”而乐悠悠悬在人神之间,是不是上不够天下不着地?更可怕的是,如果患者都以“仅次于神”的标准来要求医生,希望越多失望越大,对医生和患者是福音还是祸水?

 

  事实上,就像水本身无形,其方圆依照容器而定一样,买卖和交易是否正当,给买卖双方带来的是祸是福,也皆因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框架而定。看不到这一点或故意装睡,那就会将原本可以光明正大地正常进行的买卖逼入“畸形化”和“黑市化”,这种逃避社会监管的行为对医患双方会造成什么后果,闭上眼睛也能想得出来,何必在此饶舌?

 

  其实也怪口是心非的老祖宗,自从发明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高论”,由此就导致义利之争延续了几千年,导致本属人际交往中再正常不过的“买卖”也被污名化,被贴上小人行为的标签。其实检视孔老夫子的行为,用“一束干肉”也当学费来收,看来也是心口不一 、言行各异了吧?

 

  三曰建立在崇拜名人和追求刺激心理之上的盲目跟风的绳索。

 

  在这个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在定位医患关系表述中的“照护”说。

 

  还是一篇广为转发的网文,医疗界一位院士认为“医疗问题的本质是照护,而不是服务”!

 

  “照护”的字面意思是什么?是照料和护理。而服务呢?从通常的意义说,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二者“本质”的区别之处在哪儿?其交集点何在?就在许多人还在仔细咂摸其中的奥妙时,该网文便广为传播,红遍网络。

 

  应该承认,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某个特点,界定或提炼出某种提法,不仅正常,且有助于开拓视野和思路。但属于思考和讨论层面的提法和看法,却不能盲目搬到现实中——如果一夜之间,所有医院的“服务”一律以照护代之,如“改善照护质量,提高照护态度”,如“提高医疗照护水平”,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滑稽?尽管当初有人一听这提法便犹如醍醐灌顶,拍巴掌把两手都拍麻木了。

 

  在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社会里,大家勤于探讨原本是好事,对某件事见仁见智七嘴八舌也很正常,“万马齐喑”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只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大家无论讨论得多么热烈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都是值得肯定的好事而不是坏事。

 

  但不怎么正常的是,缺乏对事情本质的重视和探讨,却或削足适履或移花接木或牵强附会地玩弄辞藻的倾向。贴标签傍名人之风不可长,跟风之风不可长,图新鲜,集体无意识之风也不可长。

 

  医改,别再被空洞的词藻所误导甚至绑架了!

分享到微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