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1263276位访问者

朱海就:市场化改革就是回归正义的制度

来源:南都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17   | |

市场化是自愿自发的交易

 

什么是市场化?我们要防止伪市场化,市场化的大方向是不会改的。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市场化,就是自愿、自发的交易。对于市场化,我们有四个误区:

 

误区一:“效率”,很多人认为市场化是为了提高“效率”,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提高“效率”,这种理解对不对?如果从“效率”的角度来理解市场经济就会有很大的偏差,市场不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用临时工,企业雇佣临时工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也许从效率的标准来说,这个是可以,但这是不对的。按照效率的标准,市场经济是有问题的,有一个词叫做“市场失灵”。它认为市场不能够提供公共产品,不能够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只有政府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误区二:认为市场经济是“不公平”的经济,比如说会有剥削和导致贫富差距。这些都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市场经济总的来说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

 

误区三:认为某些重要的东西没有价格,不能交易。不能把市场经济片面理解成“交易”。

 

误区四:认为市场化会“乱”,很多人会认为放开了之后就会乱掉,需要政府管。

 

这些错误的观念都为政府管制提供了借口,阻碍了改革。

 

“市场化”的含义:回归正义的规则。什么是正义的规则?自发演化形成的规则是正义的,比如说法律、道德。非人为制定的规则,这些比国家更早。“孝”也不是谁能设计出来的,把道德上升到法律,法律就是强制性的道德。自然法则也是正义的规则,比如说人对自己的身体有所有权,人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权利,人有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等等。

 

市场的秘密在哪里?市场经济不需要讲大公无私,对大家有利的结果就会通过你的自私自发地实现,看不见的手就是这个协调机制,就是把不同人自己的利益都协调起来,最后有助于所有的人。协调利益靠什么实现呢?有两个机制,第一个是靠价格机制来协调,第二个是靠人们一致同意基础上自主制订规则来协调。

 

我们追求市场经济并不是要追求“看得见的”经济发展,而是追求看不见的规则。“看得见的”经济发展是“看不见的”规则的结果。改革开放1978年前后是很明显的,那时候没有很大的技术的变化,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就把温饱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效果很明显,所以这是制度变革的结果。市场经济的制度含义也说明公平和效率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就是演化在自然法则之上的行动,市场经济是由人的行动构成的,我们的吃喝拉 撒 就 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神秘,无非就是无数人的行动,制度之上人的行动其实就是市场经济。下面我要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有哪些不正义的制度安排是需要改掉的:

 

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已经导致了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体系。为什么说现在的金融体系是不正当的?货币不能被人为地创造出来,货币的本质就是一个商品,我们的衣服、面包和货币的性质应该都是一样的。政府的干预就无中生有地创造出购买力,我们的经济体系一下子多了几百亿,制度体系肯定会乱掉,价格体系肯定被扭曲。人为制造货币以后,价格体系就会被扭曲掉。哈耶克的一本书叫做《货币的非国家化》,说明货币是不可以被垄断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垄断货币,货币被政府垄断发行是危机的根源。谁从中得到了这些好处呢?银行赚“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的货币的钱,而且不承担风险。银行有央行担保,它们不担心破产,所以会创造出很多的信用扩张。

 

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也是不妥。政府跟企业不一样,企业是要承担风险的,政府是不承担风险,政绩是政府的,风险是公众的(银行)。政府投资都有大跃进的倾向。国企也是不承担风险的,国企本质上是政府的一个工具,是一个延伸部门。

 

中央银行、国企、银行体系、地方政府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四角”关系,中央银行给银行体系提供贷款,银行体系给国企和地方政府提供贷款。通过国企和地方政府,中国的产能、制造业就大量地出来。货币通过国企和地方政府变成实体,过剩的实体经济。

 

教育体系需要改革,因为目前是政府垄断,统一标准的。

 

改革就是纠正“计划经济”遗留的谬误,计划经济是属于权力配置资源的体系。是不是“改革”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政府的权力是扩大了还是减少了?如果政府权力扩大了就不是“改革”。还有一个判断标准是个人的自由度扩大了还是减少了?如果是减少了就不是“改革”。

 

改革需要更大开放性

 

破除政府垄断,开放市场准入:现在有很多领域是被政府垄断的,不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化改革的着眼点是要私有化,因为私有才会有真正的价格,公有的情况下是没有价格的,那个价格是假的。私有就是有交易,有交易才有价格。市场是不断生成信号、处理信号的体系,私有才会有激励。私有才会自我负责,公有是别人负责,私有是对自己负责。

 

从正义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劳动的成果。比如,通货膨胀导致的贫富差距跟土地制度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国企只是一个政府部门,它不需要自我负责,它可以大量用银行贷款。

 

政府职能的转变。现在的政府职能有几点:宏观调控(干预)主体、资产所有者、投资主体、公共服务的垄断者。为什么政府不能够扮演这些角色?为什么政府宏观调控(干预)不可行?政府没有成本意识,它只要把目标达到就可以,不计代价。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需要信息的,要掌握充分的信息。这个信息政府是没有的,这个信息是分布在无数人的头脑里面,不可能被某一个单一的机构所掌握,这也是为什么宏观调控不行的原因。

 

为什么政府不能作为投资主体?政府是不承担风险的,它是拿别人的钱来投资。他们就没有这个风险意识。没有风险意识怎么投资得好?

 

为什么政府不能垄断公共服务?存在不等于必然,政府垄断意味着阻碍竞争,不让私人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是很低的,因为政府是靠借债和纳税人的税收来维持,所以不具有可持续性,比如说收费高质量低。

 

政府税收模式是强制性的,而私人收费是市场合约关系;政府税收模式有很大的浪费,私人收费是根据需要购买;政府税收模式是隐性的,私人收费是显性的;政府税收模式是没有质量信号的,私人收费是有质量信号的。税收提供的服务是没有品牌的,比如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没有真正的品牌。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是可以私人提供的,私人提供更有效率、更加多样化,同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什么呢?就是尽可能地“革自己的命”,你不要做“老板、总经理、服务员、家长”。政府应该执行正义的法则,把法律执行好就行了。

 

“经济”不是要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要不断地靠近、遵循正义的原则。我们说经济是“秩序”,什么是好的秩序?政府要承担执法的职能,对于执法的职能是否由政府来承担还是有争议的。

 

我们说危机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产物,改革就是回归正义,从权力配置资源改变为市场配置资源。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提出大改革,我们很期待。改革就是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发挥每个人的才能,这是市场经济的奥秘,从依靠资本到依靠创造性的转变。

 

现在有两个说法,就是经济靠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我认为这都是错的,经济要靠经济的自由来拉动。改革要两方面地结合,首先是顶层要放松管制,要开启改革;其次是底层要创新。我对前景还是抱有谨慎的乐观,只要政府不是全方位地管制,给民间资本一些空间,都会构成挑战和竞争。

 

改革步伐在加快,这是我个人的观察。我认为未来经济的潜力还是巨大的,我们更多地是要通过创造性来实现增长。信息化、数字化和文化娱乐时代要真正到来了,中国今后的发展就是靠这些方面。(上文节选)

 

嘉宾简介:

朱海就,男,经济学博士,曾在哥本哈根商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华人哈耶克学会会员,凤凰网等媒体财经专栏学作者,专注于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写作和翻译。

(本文由南都公众论坛编辑供稿,欢迎收听“南都公众论坛”的公众账号:nd-gzlt)

分享到微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