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1268433位访问者

"建机制"是强基层的唯一手段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5-24   | |

基层医疗服务薄弱,看病难,长期困扰百姓。所以,医改方案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其中‘强基层’是目标,‘建机制’是手段。

 

现实中,强基层有两种手段可选择:

 

一种是行政化手段,即由政府官员拍脑门把人才、资金、技术等医疗资源侧重配置到基层去。十年医改就是用此种手段强基层的。

 

另一种手段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即构建人才、资金、技术等医疗资源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机制,哪里需要就向哪里流动。因为基层百姓最需要就近、及时、快捷得到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就会自动向基层流动,达到强基层的长效机制,所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也称‘建机制’,即构建医疗资源自由流动机制。

 

十年医改,政府多方筹措资金,重点投向基层,保障村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为基层建设卫生室,增添医疗设备,又年年搞县人民医院改革试点、发誓为基层培养多少多少全科医生,为居民设立家庭医生、搞分级诊疗、、、、、十年医改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强基层,结果十年后,百姓身旁还是没有可信赖的医生,看病不及时,不方便,大病小病都奔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更难,而且造成医疗资金极大浪费,十年政府砸上十万个亿,基层还是没有强起来!

 

相反,国外居民区都有不错的私人诊所,有高水平的医生坐诊,百姓看病都很方便,也不贵,就是因为国外都是自然形成由市场化手段配置医疗资源的,医疗系统资源能够自由流动,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服务,基层需要,自然流向基层,形成强基层的长效机制,根本无需人为配置资源。

 

习近平曾经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李克强提出‘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的工作重心’。

 

所以,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医疗资源,用‘建机制’手段强基层,构建医疗资源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机制,是强基层的必由之路。

 

因此,如何使医疗资源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是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一个简单道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平面上可以自由流动,哪里水少流向哪里;水在高低不平的地方,存在低处不动,不能自由流动。

 

同理:如果医疗服务供给侧所有医院地位完全平等,人才等资源就能自由流动,哪里需要服务流向哪里,基层需要,就流向基层;反之,供给侧各个医院如果地位不平等,人才等资源就会向地位高、待遇好之处流动,基层缺少服务,就得不到补充。

 

‘自由’和‘平等’是资源自由流动、实现强基层的两个必备条件。我国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体制不同,公立医院之间等级不同,出现地位不同、待遇不同,人才等资源只从地位低向地位高处流动,不能自由流动,没有强基层的长效机制,基层当然强不起来。

 

是谁破坏了医疗市场的‘自由’和‘平等’?

 

有人说:‘财政没钱了,医改就开始了’。这话一点不错!政府投资公立医院,‘民营’没份,还要缴税,制造了‘公立’与‘民营’不平等!还用编制把人才圈起来,成为国营单位人,不能流动。只要存在政府包办,基层永远强不起来!

 

当年广东省高州市财政没钱了,高州人民医院频临倒闭,没办法,放弃了政府对医院的包办,丢给了院长自主经营,让其自生自灭,真正的改革开始了,成就了十年好日子,高州人民医院成为改革的样板!成为全国首个县级三甲医院!各地患者纷纷投之。后来政府恢复对医院的包办,立刻垮塌,成为臭名昭著的回扣典型!

 

说到底,欲强基层,首先须放弃政府包办,构建资源自由流通机制。‘建机制’是强基层的唯一手段,十年医改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

 

分享到微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