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1268715位访问者

数据骗不了人,这份“信息量很大”的文件透露了哪些信息?

来源:村医之家  作者:徐毓才  发布时间:2019-05-27   | |

 

 

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是一份数据非常详尽的文件,用“健康中国”原文的标题即“信息量很大”。

 

我们能从这份“信息量很大”的公报中清晰地看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并且能获得一个“信息”。

这个“信息”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量在持续下降,即使官方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偶尔出现了一点点增长,但与大医院的蓬蓬勃勃相比,还是显得极其可怜。

 

对于这种趋势和背后根本原因的正确分析并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也许更加重要,因为这涉及国家巨额财政投入的有效性和患者、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因此,不管你想不想,都必须予以关注。

 

公报》显示,基层继续萎缩

 

《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总量83.1亿,与上年同比增加1.6%。其中医院35.8亿占43.1%,基层医疗机构44.1亿占53.1%。

 

大家在看这个数字时特别需要更进一步了解两个“率”,一个是在1.6%增长中,公立医院贡献了1.4亿,而基层医疗机构贡献了负的0.2亿。

 

第二个是,看这个医院和基层诊疗量占比必须纵向对此看,就是看看总理2010年提出强基层那年的情况。

 

再看入院病人情况,《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入院病人总数25453万人,与上年比较增长1017万人,增长4.2%,其中医院20017万人,占78.6%,基层医疗机构4375万人,占17.2%。同样看这个占比要对比着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不对比就看不出问题

 

2010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强基层 保基本 建机制”的医改思路,各级政府也在文件与报告里将这九个字作为抓医改作报告的口头禅。

然而,数据表明,这九个字并没有落实的很好。

 

特别是强基层。

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总诊疗量58.4亿,比2009年增加了3.5亿,增长6.4%,其中医院20.4亿,占34.9%,基层36.1亿,占61.8%,这一年6.4%的增长基层贡献了2.2亿,医院贡献了1.2亿。这一年,全国入院人数14174万人,比上年增长6.9%,医院占67.2%,基层占27.9%。在6.9%的增长幅度上,医院增加1036万,基层下降了161万。

 

3年后,2013年全国总诊疗量73.1亿,同比增长4.2亿,增长了6.0%,其中医院27.4亿,占37.5%,基层43.2亿,占59.1%。入院病人数19215万人,其中医院占72.9%,基层占22.4%。

 

再3年后,2016年,全国总诊疗量79.3亿,同比增长2.4亿增长了3.0%,其中医院当年增长了4.2亿达到32.7亿占41.2%,基层增长0.32亿达到43.7亿,占55.1%。入院人数22728万人,增长1674万人增长了8.0%,其中医院占77.1%,基层占18.3%。

 

从2010之后,选取2013年、2016年直到今年,几个主要数据对比看,我们发现在诊疗量占比方面基层医疗机构逐步降低,四个数据依次是61.8%、59.1%、55.1%、53.1%。入院病人数占比方面,基层四个数据依次是27.9%、22.4%、18.3%、17.2%。

 

数据充分说明,在强基层的医改大政策下,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在一步一步变弱,一步一步失去老百姓的信任。

 

越来越看不了病的基层,给各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由于基层不强,老百姓就不能达成就近看病、就近看好病的愿望,所以只好舍近求远。

 

《公报》数据也显示,大医院快速增长,床位扩张快,尽管公立医院数量在减少,但规模继续在扩大,方式更多样更灵活——医联体,县级医院争上三甲,而要上三甲必然就要扩规模上设备虹吸基层人才,结果在“供给诱导需求”基本原则下,老百姓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所以我们看到床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每千人6.0张目标,达到每千人6.03张,年住院率从医改前2008年的8.7%飙升到2018年的18.2%,啥意思呢?

 

就是说2008年每100个中国人有8.7个人要住一次院,而到了2018年每100个国人就有18.2个人要住一次院。

 

显然,这不是说,我们的预防工作没做好,而是在各种利益诱导下医院规模野蛮扩张,提供了比较充裕的供给,从而刺激了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而不能排除这里面存在大量的过度服务。

 

在大医院扩张,病床爆满,难以满足患者住院需求的表象之下,以满足患者需求的“正确”思路指引下,继续扩张继续虹吸基层各种医疗资源,包括医生、患者、医保基金、医疗设备、政府投资,而这些资源的向上流动正好是各方都“中意”的,医生愿意向上走,去大医院好的环境里收入高待遇好平台大,病人有了越来越好的医保,去大医院很满足更满意,增加更多的医疗设备,医院更欢迎,政府就喜欢找项目,特别喜欢大项目。

 

这一切在每年的统计公报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这样野蛮发展导致的结果:

 

一是医保基金吃不消,国家连续多年增加大量的医保基金仍然难以满足近乎恶性膨胀的医疗需求;

 

二是病人吃不消,医疗费用负担继续在加重;

 

三是基层不但没有强而且越来越弱,与政府希望老百姓就近看病的目的想背;

 

四是与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背道而驰。由于基层没有人,国家主张的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变成了形式主义,花了钱没有买到好。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正确客观看待统计公报给我们敲响的警钟,不能视而不见,只向着好的方面解读。

 

比如看到《公报》中,2018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达19.2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4亿人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3.1%,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就理所当然地得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的结论。

 

其次,要认真反思新医改10年,我们的路子到底对不对,想想为什么出发,初心是什么?想想要到哪里去,目标是什么?想想怎么去,实现路径是什么?反思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有些事对不对?

 

比如县级医院上三级,乡镇卫生院上二级;比如不断被层层加码推行的签约服务并要求“率”要达到多少多少;比如基层只能用基本药物……如果不对就赶快改过来。

 

更重要的是,再出台医改政策时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别总是想着推什么新模式挣眼球,敢不敢回头看看,我们曾经热衷的模式今天有几个还在?而在这种翻烧饼的过程中我们浪费了多少财力、物力、人力,更浪费了多少人们的激情和宝贵时间?

 

分享到微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