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1271576位访问者

医保局与财政部联合出手,下一步是?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Z姐  发布时间:2019-06-20   | |

6月3日晚间,网传的一份来自国家财政部的“加急”红头文件在业内掀起热议。文件内容显示,财政部、医保局将联手对77家医药企业展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且,文件明确表示,各局、财政厅(局)对医药销售环节将开展“穿透式”监管。

6月4日,国家财政部官网正式下发了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决定组织部分监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于2019年6月至7月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医药销售环节的秩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待修整的灰色地带,这已是医药行业公开的秘密,而整治也一直未打开真正的切口。该消息一出,业内人士直呼:一场腥风血雨要来了!

此次针对医药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何引起如此轩然大波?首先,“财政部+医保局”的搭配组合其实就颇受瞩目。医保局自2018年正式设立之后,下半年就大举推出了“4+7”药品集采工作,而此次与财政部联手进行对77家药企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势必引发一些新的行业秩序规则调整。

图1

图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指出将被抽查的77家药企是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抽取。从抽查名单上来看企业类型较为全面,涉及化药、中药、生物药企业,其中既包括了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上海医药、步长制药、同仁堂、智飞绿竹等本土药企,也不乏赛诺菲、BMS、礼来等跨国药企,还包括前沿生物这类创新型医药公司。应该说,尽管按官方说法此次名单为随机产生,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基本能够反映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

受到这个行业重磅消息影响,医药股提前做出反应,医药生物板块指数持续下跌。有分析师测算,截至今日收盘,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3%,生物医药行业总市值今日下跌超过500亿,目前为3.5万亿。

大抽查狙击重点

在财政部官网正式发布的通知中并未提及该轮抽查的重点内容,而在网传版红头文件中罗列得较为详细。

此次抽查由北京、吉林、上海、江苏、安徽等14个监管局和31个财政厅(局)参与检查。主要包括销售费用、成本、收入以及销售行为等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传文件还对“穿透式”监管给出了明确解释,即各监管局、财政厅(局)还将延伸检查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公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延伸检查医疗机构。这也就意味着,相关部门不仅是对相关企业在销售环节的财务情况进行抽查,相关的第三方合作方和医疗机构都有可能被列为检查对象。

根据文件,此轮对于药企财务检查的重点内容相当细化,包括:

1、费用的真实性。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的现象;是否存在从同一家单位多频次、大量取得发票的现象,必要时应延伸检查发票开具单位;会议费列支是否真实,发票内容与会议日程、参会人员、会议地点等要素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将会议费、办公费、设备购置费用等转嫁医药企业的现象;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

2、成本的真实性。采购原材料时,是否存在通过空转发票等方式抬高采购成本的情况;将制造费用分摊至不同药品时,分摊系数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蓄意抬高生产成本的现象。

3、收入的真实性。是否利用高开增值税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是否将高开金额在扣除增值税后又以劳务费等形式支付给医院等机构,或者用于医院开发、系统维护、学术推广等。

4、其他。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营销人员的薪酬支付是否合规;是否按照采购药品数量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销售返点现象;库存管理、合同签订、销售发货、款项收取等流程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药品空转现象。

实际上,对于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控将强势收紧趋势,近期从各大证监机构对医药企业问询中也可窥见一二。近期多家医药企业因财务问题一度被推至风口浪尖,例如证监会披露已查明康美药业2016年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问题,步长制药也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主要内容也直指销售费用是否合理,天圣制药涉嫌单位行贿罪、生产销售假药等罪行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等。医药行业销售环节的费用情况已悄然被各方部门列为监管重点。

医保监管释放明确信号

对于77家医药企业生产销售费用的抽查,直接目的表示为: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看病贵”提供第一手资料。从医保局作为主导部门之一来看,也不难解读出,该轮抽查实际上是对医保基金控费做铺垫。从大背景来看,经济增长放缓,老龄化下人口红利消失,财政对医疗的支出压力使得医保控费成为了硬约束,医保的开源节流也自然成为内在需求。

压缩虚高药价可视为医保“节流”的一环。药企争相想通过医保实现最大化市场收益,而医保作为药品的重要买方,尤其是自2018年医保局独立设置之后,对于医保的使用规划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医保局已释放出强力打击骗保的信号。2018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卫健委、公安部、药监局联合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并组织开展飞行检查。

2019年2月,医保局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做好2019年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2019年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建立飞行检查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医保“黑名单”制度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4月,医保局又研究起草了《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条例(征求意见稿)》。

在2019年两会“部长通道”中,医保局局长胡静林更是直言:“今年国家医保局将把打击欺诈骗保作为医保工作的头等大事,对医保系统内部骗保严厉查处,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新的唐僧肉。”

“4+7”药品集采无疑是医保局过去一年在医药行业中执行的超级重磅事件。根据已铺开的第一轮药品集中采购的结果,25个药品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达52%,其中最高降幅达到96%。而即使在此较大范围的降幅下,根据医保局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某些药品降幅很大,但制造成本在中标价的占比仅超40%左右,另外降幅超90%以上中标的品种相较于成本仍有相当部分利润空间。从这个角度可以探知,就医保控费需求而言,在挖掘其买单的药品价格能有更多的压缩空间。

分享到微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