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43位访问者

新医改十年,每年超万亿政府支出用好了吗?

来源:财新健康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09   | |

导读

  

多名学者《柳叶刀》发文分析称,在改革服务体系前,向卫生体系投入过多资金可能带来效率低下的问题;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还可能威胁医保基金可持续性,限制其在减轻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方面的作用

  

  

论文引用数据称,从2008年到2017年,医疗保健方面的政府支出(GHE)从3590亿人民币增加到1.52万亿人民币,GHE在政府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从2008 年的5.7%增加到2017 年的7.5%,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中国人口的95%。图/视觉中国

  

文|实习记者 李晓庄 记者 马丹萌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医疗改革投入大量资金,医保覆盖范围明显扩大,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和卫生支出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这一结论出自《柳叶刀》9月28日发表的在线综述文章。来自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在文章中对中国于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回顾和评价。他们认为,随着投入不断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如果不能提升,改革效果或将受损。

  

2009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诺到2020年人人享有平等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降低群众疾病经济负担。这项改革旨在解决公众对医疗服务的有限获取和昂贵费用的不满,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常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和因病致贫的结果。

  

慢病控制不足

  

但研究人员也指出,新医改效果仍存不足。论文分析,中国仍需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及有效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基层医疗体系仍以医院为中心并且薄弱等问题。

  

根据政府官方发布的医改政策时间,研究人员将中国医改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9 年至2011 年,这一阶段医改强调财政投入,扩大医保覆盖面;第二阶段为2012 年至今,强调通过系统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将已有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病和失能负担日益增加。数据显示,仅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就在中国持续上升且控制较差。

  

绕过基层医院就诊

  

慢病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但随着政府卫生投入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却在持续萎缩。饶克勤此前指出,“三级医院虹吸现象依然明显,导致病人持续涌向大医院,基层医院萎缩,卫生费用过快增长。”他指出,必须通过宏观调控遏制大医院的过度膨胀,在当前分级诊疗改革中,基层医院不仅应该承担公共卫生责任,还应承担慢病管理责任。

  

研究表明,从2009 年到2017 年,政府财政补贴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的比例已从12.3%增加到32.5%,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服务所占比例却有所降低,患者在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比例则不断增加。

  

尽管政府鼓励建立以基层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但落实的效果与理想模式有较大差距。原因包括缺少高效运行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医生薪酬和医院利润挂钩、缺少患者信任的高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信息系统分散等。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研究分析称,中国在第二阶段进行的、对医疗卫生体系的系统性问题改革影响有限。医疗卫生体系仍处在以医院为中心和以治疗为中心的割裂状态。研究人员认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和慢病负担加重的背景下,现有格局或威胁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影响卫生体系的可持续性。

  

研究人员警告,在改革服务体系前,向卫生体系投入过多资金可能带来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还可能威胁医保基金可持续性,限制其在减轻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方面的作用。

  

研究人员提出多条政策建议,包括通过改革支付方式、调整薪酬制度、开展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构建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医疗与照护服务相结合,建立包含社会照护的四级服务体系等。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