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43位访问者

医生晋升制度亟待改革!政协委员提4点建议

来源:看医界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25   | |

  职称晋升“唯论文”倾向,一直是被业界广为诟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浙江省委会主委、原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带来《关于改进临床医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的提案》,建议医疗系统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

 

  一千台手术不如一篇论文

 

  上班忙看病,下班忙论文。近年来,社会各界有关破除职称评审“唯论文”现状的呼声一直不断。曾有医生这样抱怨:“作为外科医生,评价我的标准应该是手术做得如何、挽救了多少危重病人,但实际的标准却是论文发了多少、影响因子有多少。”做一千台手术,都不如发表一篇论文,这样的“怪现象”让很多医生迷惑不已。

 

  5月21日,罗建红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医生高级职称的评审标准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甚至SCI论文)作为必要条件,而相对忽视了医生的临床诊治水平、能力等。晋升“唯科研”倾向,导致医生片面追求科研指标,而忽视了“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质。

 

  罗建红认为,争项目、做课题和发论文牺牲了大量医疗服务和培养年轻医生的时间。不可避免的造成低质量科研产出泛滥,更严重的会导致学术不端、买卖论文等情况,他表示,近年来几个国际期刊集中撤稿案例,国内机构中,医院是重灾区。

 

  不能把论文作为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

 

  罗建红认为,并非所有医生都适合做科研,多数医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治病救人上,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医生,可以结合临床进行相应的研究,但科研不能被任务式地加塞给医生。

 

  罗建红指出,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有足够时间、经费及团队成员,多数医生并不具备这类条件,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把精力放在不断精研医术和高水平服务病人上。

 

  为此,罗建红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医疗系统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相关制度要明确规定不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临床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综合评估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水平和贡献上。

 

  第二、大学或医学院校对附属(教学)医院的科研发展和人员分类管理要做好顶层设计。在确保医生职业基本制度有序运行基础上,系统架构临床科学研究体系,包括激励一部分医生临床和研究双轨发展成为医生和科学家等,促进临床医学高质量的科研创新。

 

  第三、建议人社部改革专业技术职务体系,不搞“一刀切”四级制,建立更加符合医疗行业特征的技术岗位等级制。如,可参考国际通行的做法,把医生的技术岗位类别和等级与职业训练、临床工作资历和考核直接关联起来,如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专科医师,同步建立更加合理的医生薪酬待遇体系,摒弃额外评审带来的弊端。

 

  第四、将此项工作纳入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医教协同的重要工作内容。改进和完善对大学和医院的评价,建立更加合理的指标体系,切实体现对医生职业特征和基本权益的尊重,为医院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评审不再看论文!两部委整治“SCI至上”

 

  其实,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几乎是每年两会都会提到的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便在平时,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呼声也十分强烈。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意见》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需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要求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要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

 

  在具体落实上,文件还要求开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对该单位论文发表的资助。加强对咨询评审专家的培训引导,对项目评审中存在“唯论文”现象的,及时予以纠正。”这一切都体现了国家改善职称评审现状的决心。(编辑自《澎湃新闻》、教育部官网等)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