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2010300位访问者

分级诊疗的理想与现实困境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作者:杨梓  发布时间:2017-08-09  浏览: | |

医改,说通俗些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就是医疗资源配置与医疗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大部分在基层,呈“正三角”的需求结构,但是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却中在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呈“倒三角”的资源结构。医疗需求的正三角与医疗资源的倒三角,导致患者只能流向大医院寻求更好的医疗资源,这就导致大医院患者越来越多甚至人满为患,开始无序扩张,而基层医院患者越来越少,越发缺少优质的医疗资源。

 

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2009年国家明确提出建立与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并出台众多文件。分级诊疗也被视为“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作为我国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甚至被当做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1

理想中的分级诊疗

理想中的分级诊疗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方式,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令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治疗不同疾病的任务,以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分级诊疗要求打破大型公立医院快速膨胀、优质医务人员向上集中的现状,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将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配置,更加适应基层医疗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分级诊疗,患者可以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减少小病大治、大病误诊的问题,就医更加方便有序,并且将有效减少自身经济负担,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而医保基金也将随之提高使用效率,有助于合理控费,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于减轻患者负担。

 

2

现实中的困境

1

基层医疗机构弱,大医院虹吸效应强

分级诊疗必须强基层,这是各方的共识。但现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水平、服务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近10年来,基层医疗机构与各级医院特别是三级公立医院在发展规模、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医疗资源越发向上层集中,大医院反而出现了扩张潮,加剧了虹吸效应。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承担分级诊疗的重任,就诊量直线下降,老百姓用脚投票都去了大医院,分级诊疗从第一步就碰到难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的“强基层”,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包括大力推广医联体,可实际上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2

医生受体制限制,无法自由流动

在试图做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同时,卫生部门还出台了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鼓励优秀医疗人才下沉,其目的在于让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能够去基层坐诊,缓解基层人才短缺。但从实践上看,这个政策也“叫好不叫座”。

 

多点执业的医生仍然是体制内的医生,其薪资待遇与职称晋升等机制都受到体制的管理和束缚,从工作的实际角度来说,医生很难在原单位饱满的工作量之外再有精力去其他地方工作;而从医院角度来说,也必然希望医院医生能将自身精力都放在医院而不是去其他地方“走穴”。因此医生对多点执业态度谨慎也就不难理解。

 

那么想要真正把人才留在基层,治本之道应该从何入手?

 

3

医保差异化支付,助推作用有限

社区医院、一级医院起付线低、报销比例高,三级医院起付线高、报销比例最低,医保用起付线标准与报销比例的差异化支付来助推分级诊疗,在一些地区,起付线之间的差异可以达到4-7倍,而报销比例的差异可以达到30%。但总结实践来看,医保对于分级诊疗的助推作用非常小。

 

这是因为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很小,就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患者为了自身的医疗保障往往会崇尚名院、名医,为了治病花多少钱就是次要的事情,因此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价格敏感度低,很多人宁愿多出钱少报销,也要去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医院找专家,而不论自身需求是否合理。

 

并且医疗保险究其本质应该是为患者购买性价比高的医疗服务,如果将助推分级诊疗的“使命”加在其身上,是否违背了医保的初衷,是否是对医保资金的浪费呢?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分级诊疗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多年来各部门对分级诊疗到底是什么、如何推进分级诊疗以及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制度、医联体的关系等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地方实践也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原标题:如何促进分级诊疗

分享到微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