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33位访问者

医改路上的三个岔口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理论实践  发布时间:2017-05-09   | |

  八年医改路上,曾经遇到三个岔路口,三次做出走哪条路的抉择。决策对不对?决定医改之成败。

  【一】第一岔路口:办医,政府主导?市场主导?

  第一个岔路口出现在2008--2009年4月的全民医改大讨论至中国第一部医改方案出炉期间。争论的焦点是:办医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当时人们都认为公立医院放开从服务中收费就是已经‘市场化’了,国人看病难看病贵就是‘市场化’造成的。一时间,群情激奋,纷纷声讨‘市场化’,纷纷呼吁‘回归政府责任’、‘回归政府主导’!于是,中国第一部医改方案的顶层设计为‘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从此确定中国办医由‘政府主导’!拒绝‘市场化’!甚至说:如果市场化,就会犯‘颠覆性错误’。但是,公立医院那么多,而且成本高,效益低,浪费大,财政实在不能全额投资,不得不借‘市场化’的名号放开从服务中收费,搞出‘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怪胎,以维持公立医院生存。

  其实,中国是一个不熟悉市场的国度,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市场化’!不知道只有市场中人才、资金自由流动、供给侧公平竞争、资源由市场配置、价格由市场能调节、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才是‘市场化’。中国的医疗市场虽然放开从服务中收费,但人才、资金不能自由流动,供给侧公立大小医院之间,公立与民营医院之间地位、待遇都不平等,没有公平竞争,资源仍然由政府配置,价格由政府制定,患者不能以腿为选票监督市场,所以中国的医疗行业仍然保持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市场化,看病难看病贵其实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人们大大地冤枉了‘市场化’,以此制定的‘坚持政府主导’,其实就是坚持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计划经济体制,拒绝改革。

  中国人曾经深受计划经济之害,吃不饱饭,买东西排长队、凭票、定量,直到市场化之后才彻底改变。可是,现在医疗行业仍然不吸取教训,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之苦,被看病难看病贵困扰,拒绝改革,岂不荒唐!

  医改遇到第一个岔路口,走了计划经济之路,其实是走错路了,急需折回去,走改革之路,走市场化之路。

  【二】第二岔路口:医疗,医药,谁必须改革?

  药价虚高的根子,到底在医疗行业?还是在医药行业 ?很多人认为药厂太多,药商太多,药品营销环节太多,养了一大群人,他们逐级抬高了药价。这些人根本不懂市场。其实药商多,买家只会选择价低的,不会选择高价的,药商越多,竞争越充分,买家选择的机会越多,价格越低,根本没有逐级推高价格的可能。药品供给侧充分竞争,对需求侧最有利,而不是相反。至于公立医院喜欢进高价药,质优价廉药反而被冷落,那不是药品市场的错。

  事实上,所谓药价虚高,只高在公立大医院药房,市场上药价并不高。区别的原因是,我国药品行业已经市场化,价格通过市场竞争调节,价格都是公开透明的。医疗行业还是计划经济旧体制,价格是政府官员定价,实际价格是不透明的,暗收费推高了药品价格。

  在医改的第二个岔路口上,医改变成药改,走错了路!最需要改革的是医疗行业,是医疗行业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药品行业。

  相反,医改竟把药品由市场竞争定价,退回到官员拍脑门定价,退回计划经济老路,使省政府招标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

  在第二个岔路口,又走错路了。

  【三】第三个岔路口:改供给侧?改需求侧?

  看病难看病贵,明显是医疗供给侧的错!是坚持计划经济旧体制造成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是需求侧的错!可供给侧是政府主导的,政府是不会有错的!于是医改便在需求侧动手‘改革’,削足适履,用医保报销比例强迫患者先到基层首诊,然后再到大医院看病,再回基层疗养,异想天开,根本不顾医院与患者的需求,以为行政化万能,根本行不通!所谓‘分级诊疗’、‘签约医生’、‘医联体’,只能由市场自然生成,政府加以助力,不能用行政化手段拉郎配!捆绑不是夫妻!

  至于在需求侧办医保,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购买能力,却不能改变需供给侧的体制弊端,不能扩大供给能力,不能代替供给侧改革。医患合谋骗保,医保资金大批浪费,就是供给侧不改革的后果。

  医改路上遇到三个岔路口,由于三个误解,三次都选错了路。医改最该改革的,是至今仍然坚持的医疗服务的计划经济旧体制,应该走市场化之路。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