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344676位访问者

镜鉴 | 理解市场经济,先学会把人当人

来源:切茄且郄  作者:切茄且郄  发布时间:2023-09-04   | |

前段时间围观了一场有关市场化的争论,看到有人逻辑实在不过关,总是把辩论搞得驴唇不对马嘴,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本文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星期,把我能想到的都写出来了,其实核心很简单,就在于如何理解“人”,如何对待“人”。本文的目标也不在于说服谁,人是不可能被说服的,写出来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剩下的主要看缘分。

 

一、什么是人

什么是人,当然首先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人本身是复杂的,你甚至很难用一句话给“人”下一个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

 

我没有能力评论一本权威词典的对错,不过最近听到一个更有意思的说法,这个说法来自国内非著名但是水平一等一的哲学家邓晓芒老师。邓老师在他的一节公开课中这样讲(大概意思),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还不是人,能保有工具以图日后再用的,才是人。

 

我不觉得邓老师的说法就是完美的,但是就“工具”这个思路上来说,邓老师的说法显然更高明,更接近本质一些。这个说法厉害在哪?简单来说,它显然更接近“人”了。

 

“能制造并使用工具”,像是“一个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什么东西”。上一代古猿不会造石器,下一代会造而且会用,那这个下一代就是人了。这种说法即使跟史实是相符合的,也是流于表面,忽略了关键因素。而“保有工具以图日后再用”,这就包含了人作为“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财产意识。

 

人是有意识的,会思考的,有目的的,因为要“提前为未来打算,所以要保有工具”。意识支配人的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支配财产,身体是自己的财产,通过身体支配的合法取得的工具或者消费品也都是财产。

 

人活在时间中,定义了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成为回忆,现在正在进行,未来不断扑面而来。人会在自己的预测能力和反应速度的限度之内去影响未来,拆得再细一些说,就是太近的未来可能来不及做什么,太远的未来可能没有能力预测,总之在这个限度之内也就有了目标,有了梦想,有了行动,有了储蓄。

 

预测可能是错的,行动可能是错的,也就是说对世间万物因果关系的认知可能是错的,对手段与目的之间关系的认知可能是错的,比如给龙王庙上香求雨,再比如给某些商品限价妄图让穷人也能买得起。认知错误不代表人不是人,有认知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是人。

 

错误是人的局限所致,局限是人的必然,只要有意识就会有局限。局限这个词因为意识而存在,“意识”给世间万物赋予意义,赋予价值,当某人某物或者某事不符合这个价值,那么局限就出现了。认知能力有限也是一种局限,这是任何人都逃不开的问题,到死都不会消失。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以认知局限为理由否定自由市场,可以告诉他,逻辑一致的结论应该是,没有任何制度是适用于人的,自由市场做不到,统一计划也做不到,因为人类中间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上帝。因为人的局限而抛弃市场,然后指望一些跟任何人一样存在局限的人能代替市场解决一切问题,他们把这个叫做“兜底”,我给他们的评价是“幼稚”。

 

我们继续说“什么是人”。

 

人只能为自己而活,这不是什么宣言,而是一个逻辑上的事实。人的意识给世间万物赋予价值,价值这个词也只能为意识存在,而意识只能是独属于每一个人的。价值也只能是独属于每一个人的,它无法加总,无法度量,无法比较,只能在单独个体的意识之内排序,而一旦跨越了个体,排序也不可能了,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主观价值”。“我之蜜糖,你之砒霜”,我喜欢的你不一定喜欢,我需要的你不一定需要,我们不一样,但是我们只需支配各自的财产解决各自的需求,互相都不妨碍。

 

主观价值是对人的深刻洞察,一切人的行动、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从这里开始,经济学也从这里开始。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给人一个清楚的定义,词典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更做不到。但是经过这么一番论述,我们对人的理解应该能更多一点,至少能打开一点思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个问题,至少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

 

以上只是前半部分,“理解什么是人”,接下来我们聊聊“把人当人”。

 

二、把人当人

当我们对上述的“意识”、“主观价值”、“私有财产”的概念有所理解,然后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人、对待人,就是在接近“把人当人”的状态。

 

我也不绕弯子,直接说结论,类似西塞罗这种“乍一看是市场派”的选手们,他们就没有做到把人当人,也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人,所以没有能力按照人的关键特性去分析人,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

 

他们辩论的是医疗市场化,我们也聊医疗市场化,当然实际上这些理论适用于关于人的任何领域。

 

信息不对等是他们反市场的常见理由,但是这种信息不对等广泛存在于人在世间行动的任何领域,熟悉吗?这不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人的局限”,人不可能做到对人体奥秘全知全能的了解,世界上最最顶尖的医生也做不到,之所以病人要花钱去看医生,而医生要收钱给人看病,无非就是因为医生比病人懂得更多,这就是信息不对等,简直太不对等了。

 

我没听到过任何有一丁点说服力的理由,能在信息不对等和反市场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反而信息不对等的存在,是我们需要市场的重要理由之一。

 

别说看医生,就连蒸个馒头的知识和技术,我跟厨师比起来都差远了,这也是信息不对等,所以吃馒头的我得花钱,厨师要收钱。当然厨师也不可能做出“不存在缺陷的完美的馒头”,这不是馒头的属性决定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是人的意识决定的,馒头在人的价值评判中必然存在若干缺陷,但是它在某一方面比别的东西更能满足我某个当下的需求,而且我有交换它的资本,这一点也很关键。

 

同样的道理,市场化的医疗也绝对绝对做不到“符合每一个人的完美”,完美是反市场选手们对市场的苛求,他们在苛求市场做到完美的同时却对统一计划的大锅饭无限宽容。他们的大锅饭真的能“兜底”吗?他们的大锅饭真的能保证穷人都看上病吗?

 

既然大家都没有做到,那就别拿这个理由来攻击。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既然自由市场也做不到完美,那我们支持市场化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效率问题,也就是最后的效果问题,或者说“功利原则”。二是作为人的尊严问题,也就是“伦理原则”。二者都跟“如何把人当人”有关。

 

先说功利原则。即使人的局限性不可救药,关于解决问题也有效果好坏之分。市场经济为什么效果更好一些?那我们就先看要解决什么问题,再看解决问题的方法符不符合要求,更能达到要求的,就是效果更好的。

 

医疗事业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人需要看病的时候能得到合适的服务,对不对?病人需要看病,这个需求的信号如何发出,发给谁?这一步的市场经济是怎么解决的?价格。价格是一种信号,病人希望不花钱就能得到救治,医生希望一次劳动能得到尽量多的报酬,显然他们俩的希望都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这是人的局限性,出于现实考虑,病人需要降低一点要求,花一些钱,医生也要降低一些要求,少收一些钱,这个过程就是议价,最终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当然也有可能价格谈不拢,交易失败。

 

当有了更多病人和更多医生,大家的出价和议价能力不一样,经过一番互相选择,很快会形成一个“边际上的价格”,一个更多人能接受的价格,也就是市场价格。哪里的市场价格更高,就说明哪里的病人更需要救治,价格信号会让更多医疗资源进入这个领域,增加供给,更多病人有机会得到救治,价格也被打下来了。

 

所谓充足的供给,不只意味着数量,还有适配性,这个适配性也不单针对病的种类,同样的病,轻重可能不一样,病人对服务的细致程度要求也不一样,那么相应的价格也就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消费水平的分层,愿意花更多钱得到细致服务的消费者,还有经济上不富裕,或者不愿意在治疗上投入过多的消费者,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救治。

 

这种消费分层在市场化的任何行业都可以看到。比如我买手机,在官网买是一个价,去pdd买又是一个价,买高配版是一个价,买低配版又是一个价。服务不一样,保障不一样,硬件的水平也不一样,但是最基本的需求是类似的。

 

这里不只是经济能力的问题,还有消费者主观评值的问题,这个评值显然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稀缺永远存在,经济能力再强的人都要面临选择,对某人来说,硬件顶级的手机不一定排在第一位,高品质的医疗也不一定排在第一位,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所以最终决定某人财产如何使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财产的主人自己决定。

 

这种复杂的市场需求,只有价格信号才能相对准确地传递反馈,再聪明的人都计划不过来,现在计算机算法再牛逼它也算不过来,不是算力的问题,是压根就是两条跑道。哪怕想让算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前提条件还是人的自由行动,没有人,你让计算机去算什么?价格信号的源头是病人和医生都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大家都能自由行动,才能体现出真实的需求和供给,才能得出有效的市场价格,从而让需求方和供给方都能根据市场价格和自身境况进行有效的选择。经济问题最终永远都是关于人的问题,只要人性不变,供需规律永远发挥作用。

 

这时候一定还有很多被排除在交易之外的医生和病人,用经济学术语就是“边际之外”。这部分医生不愿意接受这么低的报价,他们有能力去别的领域赚更多钱,或者他们有资本暂时不赚这几个钱。这部分病人则是不愿意接受这么高的报价,他们可能病情并没有那么严重,也可能真的出不起这个钱。

 

这是事实,也是市场经济被广为诟病的地方。但是市场经济不等于一切向钱看,而是人的自由行动,自由行动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财产,自由行动可以不只是关于金钱交易,可以是不计报酬的给与,也就是慈善。刚刚说到那些边际之外的病人,自由行动的人还有更多办法去帮助他们,说白了,那些忧国忧民整天鼓吹免费医疗的小可爱们,在自由市场中他们有的是渠道贡献自己的爱心,也确实有的是人愿意贡献自己的爱心。

 

我们继续推,这时候就来到自由市场也无能为力的地方。有可能病人病得实在太严重,再多钱再多资源都不行,有可能单纯是因为太贵看不起病,当然要说明,贵的最终原因还是稀缺,越稀缺越需要价格信号来决定资源流向。慈善机构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总之就是总会有人没有得到救治。这都是人的局限造成的,任何支持市场经济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事实,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穷尽人的一切能力也不可能做到完美。

 

而在这之前,只要有真实的需求存在,价格信号已经引导大量资源投入这个领域,这也就意味着更大的供给和更低的价格,已经解决了相当大量的需求,看一看市场化无管制的任何行业,这种图景不难理解。

 

上面几段是市场化医疗的简单论述,关键在于自由行动和价格信号,让人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和环境能提供的资源做出符合现实的选择,包括接受不得不面对的局限。

 

下面来看非市场的医疗事业解决问题的效果。首先,非市场经济也就是没有自由行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财产,也就没有需求和供给方直接的摆在台面上的议价过程,也就没有真实有效的价格信号,不能体现出真实的需求,那么医生和病人都没有真实的参考去判断应该如何行动。

 

可能明明非常稀缺的领域,因为稀缺所以价格很高,因为价格很高我们强制力去给它限价,限价的结果就是没有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进入这个领域,不但如此,因为赚不到钱,本来在这个领域的资本和劳动力还要退出这个领域,结果就是供给变得更稀缺。更稀缺的结果就是,真实的价格更高,也许因为限价,价格表面上很低,但是急需看病的人他还得排队,排很长时间的队,低价还让更多可能不那么需要救治的病人也加入队列,大家一起排到天荒地老,排到病人自愈,或者排到病入膏肓。即使排到了,也是草草几分钟完事儿,这种效果离“让人需要看病的时候得到合适的服务”,差了十万八千里,去医院看过病的人对这种情况都不陌生。这同样是供需规律在发挥作用,人性不变,供需规律也不会变。

 

所以首先第一步,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因为没有真实的价格,需求和供给信号传递的问题已经卡住了,已经“失灵”了,已经输了。再说明白点,非市场的产品提供方式,其提供者直接面对的不是消费者。医生不是为病人负责,而是为上级负责,上级为更高的上级负责,而最终决定财政使用方向的那一级,由于他们不受消费者用钱投票的最终约束,消费者并不能用自己手中的货币决定哪些领域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最终资源只能盲目分配。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没有基于私有产权的经济计算,资源大概率是错配的,浪费的。

 

连最基本的资源合理分配,充足供给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消费的分层和产品的丰富多样,它从一开始已经造成大量病人看不上病的结果。西塞罗们当然看不到这里面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他们把病因当成治病良药去推崇,然后把这个叫做“兜底”,你说幼稚不幼稚?你说他们有没有理解“人”?有没有做到把人当人?

 

还没完,再说说人的尊严的问题,也就是伦理原则问题。

 

很多人都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思维死角,一方面他们认为医生劳苦功高,应该给他们涨工资,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医疗机构不能盈利。两种观念放在一起很荒谬,实际上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矛盾,这也是最近看邓晓芒得到的启发。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遗传,不需要逻辑,不需要算账,不需要搞清因果关系,只要有一颗“诚心”就可以。一切都是感情推动,“啊!医生好辛苦,他们应该有更好的收入!”,“啊!医生怎么能以赚钱为目的,医疗怎么可以盈利!”。两句明显矛盾感叹从一个人嘴里说出来,一点都不会显得矛盾,说白了,“我们捧你当圣人,你就只能当圣人,你要奉献,要牺牲,然后让我们歌颂你,让我们口头为你呼吁争取利益,没争取到实属正常,谁叫这世道不公。啊?你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对不起,那我们就要把你拉下神坛踩死你!”

 

这道题怎么解?其实前面讲效率那部分已经给出了答案,医术高超业务能力强的人,理应得到更多的回报,这也是竞争发挥作用的方式,大家都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医者仁心”和“为钱行医”完全不矛盾,我不偷不抢凭自己的一身本事治病救人赚钱养家,这有什么不合理?平心而论,任何反对医疗机构赚钱的人,你出来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只有医生不能赚钱,为什么你所做的工作赚钱越多越好,恨不得一夜暴富?为什么只有医疗和教育是特殊行业?餐饮行业关系到每个人每天三顿饭的质量和安全,有任何行业能有餐饮特殊吗?

 

市场反对者们其实并没有把医生当人,也没有把穷人真正当人,他们眼里的医疗机构只是他们臆想的医疗机构,他们眼里的医生只是他们臆想的医生,甚至他们眼里的穷人也只是他们臆想的穷人。这些人没有自由意志,没有价值观的差别,没有丝毫的判断能力,全是一群任凭欲望和丛林法则摆布的平均人。人为了钱,一定是没有底线的,人一旦开始为自己负责,一定是孤立无援任人宰割的,市场就是一个丛林社会,人人互相砍杀。

 

按照他们的逻辑,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可以市场化的东西,人就必须被一个强大中心管着,包养着,而他们始终在逃避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强大的中心也是由人组成的,而且这样的中心,失去了经济计算的约束,将会更加没有节制,更加盲目,更加容易让社会变成丛林。这甚至都无关道德,这是科学的必然,是人的行动规律决定的。他们看似怜悯穷人,认为应该有一个什么兜底,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口中的穷人也可以有别的选择,他们的小脑瓜也根本意识不到,他们口中的穷人,反而已经为这些所谓的“兜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