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48371 位访问者
8月19日上午,在西普2025·DTP药房新发展峰会上,中康科技商用数据事业部CSM总监郭赞华发布《长坡厚雪:创新药零售市场趋势洞察》报告,全面剖析了中国创新药零售市场的增长逻辑、渠道变革与未来机遇,揭示出在政策支持与临床需求双重驱动下,零售药店(DTP)已成为创新药商业化的关键战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权威数据参考与战略指引。
01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创新药零售市场爆发
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强劲增长,源于顶层政策设计与深刻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推力。
政策端,国家持续释放鼓励创新信号。政策推动审批加速,效率提升直接反映在产出上:近三年已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达到107个,且涵盖分不同治疗领域,未来将为持续带来市场增量。
需求端,深度老龄化带来疾病谱剧变,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加重。郭赞华指出,目前我国肿瘤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依旧很多,包括非小细胞癌、肝癌、乳腺癌等等。此外,我国罕见病患者数量庞大,据估算约1680万人(全球约3亿人),而我国卫健委制定的《罕见病目录》收录207种疾病,但仅有60%有药可治。
技术端,AI+研发成为新引擎。根据BCG、国金证券研究,AI可以帮助创新药企将研发周期由原来的8-11年缩短至5-7年,并使其成本下降25%-30%。叠加国内创新药IND申请的持续增长,研发效率提升为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量弹药。
郭赞华指出,双轮驱动结果显而易见,2024年,零售药店(DTP)创新药销售规模达到887亿元,同比增长16.6%;2025年一季度,规模则达到233亿元,同比增长15.0%。创新药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增速超过了等级医院的三倍,渠道价值实现质的飞跃。
另外,随着国产创新药的数量增加,根据中康CMH-DTP市场监测数据,零售药店(DTP)的销售额份额在2025Q1首次突破50%。
02
增长解构:四轮驱动掘金未来
创新药在DTP渠道的增长并非单一模式,而是由四种关键类型协同驱动,共同指向以患者为中心的“长坡厚雪”赛道。
新药上市:抢占商业化先机。DTP是新药上市初期实现快速商业化与放量的主战场。对于尚未纳入医保或未进医院的品种,DTP是触达患者、建立品牌、收集真实世界数据的关键渠道。
成熟口服靶向药“慢病化”:延长生命周期。 随着癌症生存率提升,口服靶向治疗呈现“慢病化管理”趋势。这类药物生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后,DTP药房凭借便捷购药、专业患教与用药随访服务,成为满足患者长期、规律用药需求的重要场景,有效维护存量患者并延长产品价值周期。
慢病类创新药:天然契合DTP属性。 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用药,具有病程长、需持续管理、反复发作的特点。这类创新生物制剂在DTP渠道不仅保持增长,且渠道销售占比较大。DTP药房提供的专业注射服务、疾病管理教育和长期用药支持,完美契合了这类患者的“慢病化”需求。
渠道转移品种:政策驱动的院外放量。随着DIP、DRGs等政策的落地推行,部分品种加速向院外渠道转移,驱动院外增长。譬如,胸腺法新、重组人凝血因子(人凝血因子)等部分产品院内销售增速放缓甚至下滑,而DTP渠道承接了转移的处方,销售贡献显著提升甚至反超院内,成为维持乃至扩大整体销售规模的关键。
03
构建协同生态:创新药长跑的基石
创新药零售市场的持续繁荣,远非单一环节所能成就。郭赞华认为,创新药的发展依赖于一个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多主体深度协同的生态系统,增长需要五大支柱协同:政策监管保障竞争秩序、医疗技术推动临床转化、工业企业专注需求导向、渠道提升可及性、支付体系强化保障。这种生态协同正在将创新药零售市场塑造成真正的“长坡厚雪”赛道。院外市场不再只是补充渠道,而是重构价值的关键变量。
政策、资本、技术、渠道的多重共振,正推动中国医药创新从“跟跑”转向“并跑”,最终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开辟出自己的主航道。DTP渠道,作为连接创新疗法与患者的“最后一公里”,其专业价值与商业潜力,才刚刚开始释放。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