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72592 位访问者

长护险“国家版”服务目录发布,这些目录内容与创新特点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作者:七月  发布时间:2025-10-11   | |

近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以下简称《长护服务项目目录》),这是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首个“国家版”目录。自2016年第一批15个试点城市启动以来,2020年试点范围扩大至49个城市,目前覆盖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随着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推动长护服务均等化是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医保局印发的《长护服务项目目录》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范围,充分体现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战略购买作用,有针对性地减轻失能人员的经济负担,有力促进长护服务规范统一,更好赋能银发经济产业健康发展。

两大类别目录内容,精准覆盖36项服务

《长护服务项目目录》共纳入36项服务,分为生活照护类和医疗护理类两大类别,从制度层面规范了长护服务项目的保障范围,为参保失能人员提供了清晰、可预期的服务清单。

生活照护类:20项服务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生活照护类项目聚焦于为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对象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及帮助维持其基本生活能力的服务,共20项,涵盖饮食照护、排泄照护、清洁照护、穿脱衣物、功能维护、对症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安全护理8个类别。具体服务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协助进食/饮水、协助排泄、人工取便、洗发、理发、沐浴、生活功能训练与指导、协助翻身扣背排痰等。

以饮食照护为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喂食,而是需要护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护工要关注防误吸问题,因为失能人员可能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一旦发生误吸,可能导致窒息等严重后果。同时,进食后要维持体位20 - 30分钟,这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防止反流。服务时长也有明确规定,为15 - 30分钟,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又如人工取便服务,需中高级长期照护师操作,时长20 - 30分钟,且全程要保护隐私。这些细致的规定,确保了失能人员“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全方位、高质量的保障。

医疗护理类:16项服务紧密关联基本照料

医疗护理类项目主要为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对象提供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基础医疗护理服务,共16项,涵盖一般检查护理、基础护理、专项护理、康复4个类别。具体包括吸痰、氧气吸入、灌肠、导尿、气管切开护理、认知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

以“吸痰”服务为例,其要求明确且细致,包括吸痰前准备、吸痰操作等5点服务内容。吸痰前准备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消毒到位,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吸痰的深度、频率等,以确保医疗护理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这些医疗护理服务与基本生活照料紧密相连,共同为失能人员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三项机制创新点,实现服务跃升

在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目录通过三项创新机制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服务的跃升。

目录的创新特点之一在于“合并同类项”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各试点地区已开展的“头面部清洁”“足部清洁”“梳头”“剃须”“床上擦浴”等服务,通过整合统一为“擦浴”,项目内涵明确为“根据照护对象身体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及皮肤完整性等,选择适宜方式对照护对象进行局部擦浴(面部/手足部清洁、梳头、剃须等)或全身擦浴,根据需要涂抹护肤用品”,既避免了服务项目重复,又保证了服务质量的统一性。

此外,目录对每项服务的操作规范、服务要求、推荐时长和人员资质均作出明确规定。“饮食照护”要求护工关注防误吸,进食后维持体位20-30分钟,服务时长15-30分钟;“人工取便”需中高级长期照护师操作,时长20-30分钟,全程保护隐私;“擦浴”明确要求水温调节、防烫伤受凉等安全细节。其实这些细致规定背后,是目录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三大原则,它们为目录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

目录制定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坚持保障基本,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筹资能力,合理确定基金支付范围;二是坚持需求导向,重点覆盖失能人员的基本照护需求,兼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三是坚持统筹衔接,充分对接现行试点服务项目,同时为地方平稳过渡留出空间。

值得关注得是,目录还创新性地提出“服务包”模式,要求各地依据《长护服务项目目录》,指导相关机构选取目录内若干项服务项目组合形成不同的“服务包”,为长护待遇享受对象合理制定长期护理服务计划,精准提供适宜服务。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失能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又避免了服务碎片化。

实施要求与过渡安排:确保平稳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长护服务项目目录》的顺利实施,国家医保局明确了实施要求和过渡安排,保障各地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工作。

一是国家统一管理与动态调整。国家医保局组织制定、调整和发布国家《长护服务项目目录》,编制统一的项目代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组织目录调整发布。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统一管理和规范。通过统一的项目代码,便于对服务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统计分析。动态调整机制则可以根据人口结构变化、医疗技术发展、失能人员需求变化等因素,及时对目录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目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而已建立本地区长护服务项目目录的长期护理保险原试点城市,需做好原有目录与国家目录的对照映射,按国家政策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统一规范。这一过渡安排充分考虑了原试点城市的实际情况,给予了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和衔接,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

二是做好目录落地具体实施工作。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要求,各省(区、市)医保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于2025年12月底前统筹做好本地区目录落地实施工作,并做好相关支付管理工作。各地要做好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分类与代码的落地应用和长期护理保险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的协议管理,做好长期照护师等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加强长护服务行为质量监督,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而对于《长护服务项目目录》实施后本地区基金运行和参保失能人员待遇水平情况,国家医保局也表示各地需做好监测分析,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参保失能人员待遇水平能够满足基本照护需求等。

目录的发布,将多维度推动长护险发展

国家医保局印发的《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对于加快推进我国长护险制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将发挥长护基金战略购买作用、促进长护服务公平可及、引导长护服务产业发展,也将为商业护理保险、慈善护理服务等多层次保障提供基础框架,有助于构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慈善捐赠为辅助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目录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地区间支付范围不统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保障失能人员的基本照护需求。通过规范服务项目内涵和服务要求,使参保失能人员能明确知道自己可以享受哪些服务,提高服务的可预期性。同时,目录的出台将推动长护服务从“区域碎片化”向“全国一体化”转变,使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失能人员享受到相同质量的护理服务。

在产业层面,目录的实施将为长护服务行业提供稳定预期和资金支持,激发市场活力。据统计,试点以来,已拉动投入服务供给端的社会资本超600亿元,长护服务机构超8800家。随着目录实施,长护服务行业将更加规范有序,预计产生近千万的岗位需求,拓宽就业渠道,为银发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基金运行方面,目录坚持低水平起步、保障基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科学测算基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长护险基金支付的范围,确保基金平稳安全运行,推动长护险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目录为未来将智能化服务、支持性辅助器具等纳入支付范围预留了空间,将进一步提高参保失能人员的护理服务品质和效率,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随着《长护服务项目目录》的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从“试点探索”进入“规范运行”新阶段,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目录的实施,将为1.9亿参保人员提供更加公平、规范、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障,切实减轻失能人员的经济负担,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长护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为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在保障失能人员权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