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73912 位访问者

滨州实践:两项协议落地,拓展长护险“边界”

来源:国家医保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13   | |

清晨的下洼镇,居家护理员小张背着药箱准时敲开刘女士家的门——她要给刘女士脑瘫女儿做康复训练,帮瘫痪母亲翻身拍背。“以前我整夜不敢合眼,现在有护理员帮我照顾病人,还教我专业技巧,我心里踏实多了!”刘女士的哽咽里,藏着这个失能家庭重获新生的喜悦。

这份“踏实”,源于滨州市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两项关键协议范本的落地。近年来,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失能老人照护难题,滨州市医保局聚焦“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根据国家医保局的《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失能等级评估机构服务协议范本(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服务协议范本(试行)》,对服务协议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并于年初与各服务机构重新签订了协议,构建起“权责明晰、流程规范、监督有效”的长护险服务体系,累计为10000余户失能家庭送去“专业照护+心理支撑”的双重温暖。

流程落地:从“评估”到“服务”实现“标准化运转”

两项协议的核心,是让长护险服务“每一步都有依据”。在失能等级评估环节,评估机构严格遵循《山东省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采用“现场核查+医疗记录核对”方式,确保结论准确,有效杜绝了“虚假评估”“人情评估”。

在服务中,护理机构按照协议约定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双轨模式,为失能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针对刘女士家的情况,经办机构接到申请后,依托评估机构协议相关条款,48小时内联动护理站完成评估与档案建立;再依据护理服务协议为其女儿定制“健康监测(每日测血压、血糖)+康复训练(肢体被动活动)+心理疏导(每周1次情绪支持)”方案,每周1-2次上门服务,切实缓解失能家庭困难。

监管护航:“双向考核”确保“服务不打折扣”

为防止“协议成摆设”,沾化区医保局建立“评估机构+护理机构”双向考核机制,将“协议履行情况”与“费用结算、协议续签”直接挂钩。

对评估机构,考核内容涵盖“评估程序规范性”“结论准确性”“举报投诉处理”等6大类18项指标,每季度开展一次现场检查,考核不合格的暂停服务资格;对护理机构,要求建立“内部质量自查制度”,每月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医保经办机构不定期抽查“服务档案”“护理记录”,对“未按标准提供服务”“泄露参保人信息”等行为,严格按照协议约定追究违约责任——2025年以来,已有2家机构因“服务记录不完整”被责令整改,1家机构因“违规收费”被扣除服务预留金。
    “我们把‘管理嵌入协议’,就是要让服务机构‘不能违规’。”沾化区医保局局长耿亮表示,“只有让每一笔长护险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让失能家庭受益。”

成效凸显:“标准化服务”温暖“失能家庭”

两项协议的落地,让沾化区长护险服务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截至2025年8月底,全区已签约评估机构1家、居家上门护理机构5家,累计提供服务16260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2%以上。

更重要的是,“标准化服务”让失能人员“有尊严地生活”。在富国街道,82岁的瘫痪老人王大爷,以前因家人照护不专业经常生褥疮,现在护理机构按照协议要求,每天为他做“皮肤护理+肢体按摩”,褥疮彻底好了。

未来可期:“协议+创新”拓展“长护险边界”

下一步,滨州市医保局将持续深化协议应用,推动长护险服务“升级”:一是细化考核指标,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康复效果评估”等量化指标,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二是扩大协议覆盖范围,吸纳更多具备资质的中医护理、康复治疗机构参与,丰富服务内容;三是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协议约定,创新人工智能与科技手段,确保基金安全,实现长护险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让参保群众感受到更多惠民政策的温度。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