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82515 位访问者

亦敌亦友?西方视角下的中国生物科技界

来源:新康界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4   | |

西方资本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生物技术了。曾几何时,中国生物科技是MCN忠实的跟随者;而如今,授权交易的方向逐渐“自东向西”。

  

近年来,众多跨国药企逼近“专利悬崖”,面对仿制药的上市冲击,不得不全力寻求“即战力”,以创新的、已验证的新产品来补充自身管线,维持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日益成为跨国药企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频繁的投资与收购,西方资本不仅获得了丰厚且高效的投资回报,也推动了交易规模与频率持续攀升,这一趋势仍在不断加强。

  

支撑这一趋势的,则是中国生物技术产业与日俱增的竞争力。尽管面临严格的海外审批要求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中国智慧仍以稳健的步伐融入全球创新药体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1

  

情投意合

  

License-out交易激增,中外企业打得火热。

  

从交易金额看,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制药领域的对外授权交易中,涉及中国资产的交易占比高达32%,同比提升11%。在2024年,中国企业总共达成125项BD交易,远高于2020年的65项。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创新生物技术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积极融入全球研发合作生态。

  

海外药企正在豪购。

  

2025年5月,辉瑞以超过60亿美元的价格,一举拿下三生制药自研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这一笔交易创造了中国药企出海的新记录。 最近,Avenzo Therapeutics在2025年9月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从中国两款小分子和ADC药物的权益,包括CDK2/4抑制剂和双抗ADC,其中部分已进入临床阶段。

  

资本集团也不遑多让。

  

早在2023年,贝恩资本、Atlas风投等投资者以2.4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恒瑞手中一款哮喘候选药物(即后来的Aio-001)在中国以外的全球权益,并以此成立新公司Aiolos Bio,并在两个月后便被GSK以10亿美元的里程碑式交易收入囊中。不仅如此,在初步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之后,同样的资本于24年再次找恒瑞“扫货”,购入更多的资产,并以此成立了一家更大的公司Kailera Therapeutics。

  

那么问题来了,在西方资本看来,中国的生物技术资产是怎样从“仿制品”转变为“及时雨”呢?

  

首先,中国在临床资源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这不仅体现在中国有数量众多的高质量医院、高水平临床专家,还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因此,中国的医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能依托本土市场,高效获取海量临床数据,以应对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此外,越来越多的西方观察员注意到,政策支持或许是更具解释力的原因。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已经将生物技术列为国家战略重点。自2015年启动的医药监管改革,为中国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政策、法规和临床研究体系基础,成为后续产业政策发挥效能的重要支撑。随后,2016年召开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到,要在2021年前推动下一代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突破性发展。如今,这些早年播下的创新种子已在中国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成果。正如高赢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Lila Hope所言,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产品正吸引大量的投资者、科学家和临床专家涌向中国。

  

02

  

草木皆兵

  

中国创新药、生物技术在国际舞台的发展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前方不仅繁花似锦,也会“危机四伏”。

  

首先是临床验证。

  

尽管不少中国创新药已卖出高价的海外授权,但大部分项目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其最终疗效、安全性与商业化潜力仍需时间验证。此外,FDA和EMA等机构更为严苛的审批,使众多已具备成熟国际化运营能力的中国创新药企折戟沉沙。比如在在竞争激烈的PD-1/PD-L1靶点领域,面对K药、O药等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强势产品,FDA对后续新药的审批设立了更为严格的差异化标准,显著提高了此类药物的获批门槛。

  

地缘风险更是一条绕不开的话题。

  

2025年4月,拥有11名美国国会议员组成的“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NSCEB)”提议,美国政府需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50亿美元,鼓励更多私有资本进入生物技术行业,从而维持美国的优势。他们特别强调,在该领域,美国已经处于落后中国的边缘。这反映出部分西方精英仍习惯以高度警惕的视角审视中国的产业发展。

  

影响力更大的当属《2023年生物安全法案》。该法案核心条款旨在限制受联邦政府资助的机构与特定的“与外国对手有关联”生物技术企业合作,并矛头直指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这两大生物科技与CDMO巨头。不过,此举在美国业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批评者指出,该举措会损害美国生物技术行业的成本灵活性,因为其目前高度依赖中国的研发与生产外包服务。或许真是迫于这种压力之下,在2024年的修订案中,美国政府移除了对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的直接点名。尽管如此,消息公布后,两家公司的股价在香港市场的股价仍分别下跌约5.9%和7.6%。然而,促使美国政府态度从“指名道姓”到“模糊软化”的,不正是中国生物技术领域日益增强的产业实力与不可替代性吗?

  

结语

  

纵观全局,中国生物科技与西方资本的关系正演变为一场复杂的“战略共舞”。双方在科学创新与市场拓展上情投意合,彼此需要;又在技术主导权与国家安全层面草木皆兵,相互竞逐。这种“亦敌亦友”的态势或将长期存在。未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出海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地缘政治的波澜与临床验证的考验仍将是严峻的挑战。然而,凭借临床资源、政策红利与研发效率所积累起的硬实力,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极。这场共舞的旋律,将不再仅由西方资本谱写,中国正在主动奏响属于自己的强音。

  

参考资料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包括新闻资讯、企业官网、政府文件等。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