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48748 位访问者
DTP市场持续增长,专业服务患者全周期需求
——基于中康郭赞华分享报告《长坡厚雪:创新药零售市场趋势洞察》的深度解析
在我国健康产业升级与创新药商业化加速的背景下,DTP(Direct to Patient,直接面向患者)药店凭借“药品可及性保障+专业化患者服务”的双重优势,已从单纯的药品流通渠道,进化为创新药落地院外、服务患者全周期的核心平台。
中康科技决策云中心郭赞华在西普会(CPEO健康产业生态大会)发布的《长坡厚雪:创新药零售市场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政策、需求、研发、市场等多维度数据,系统揭示了DTP市场的增长逻辑与服务价值。
本文将基于报告核心数据,深入剖析DTP市场持续增长的驱动引擎、量化表现与格局变革,并聚焦其如何通过全链条专业服务,破解患者“用药难、管理难、续方难”痛点,为行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双轮驱动:政策护航与需求扩容筑牢增长根基
DTP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政策端“全链条赋能创新药”与需求端“重症慢病未满足需求扩大”共同作用的结果。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创新药产业政策形成“研发-审批-支付-流通”闭环支持,而疾病谱向“慢性化、重症化”转变,进一步催生了对DTP渠道的刚性需求。
(一)政策端:从“加速研发”到“优化流通”,全链条打通DTP通路
创新药的商业化效率,取决于政策对“研发周期、支付能力、流通渠道”的三重优化。
报告梳理的近十年关键政策节点,清晰呈现了政策如何为DTP市场“铺路搭桥”:
- 审评审批加速,缩短创新药上市周期:2017年《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首次明确“新药定义”,并推出“60天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将临床试验申请审批时间从传统的3-6个月压缩至2个月内,大幅提升研发效率;2025年即将实施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从生产合规、流通监管等维度强化支持,确保创新药快速落地市场。数据显示,国产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周期从2021年的39天缩短至2025H1的37天,审批效率全球领先。
- 支付体系完善,降低患者购药门槛: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国家医保谈判”每年常态化开展,通过“降价换量”将大量创新药纳入医保,但仍有超30%的创新药因价格、适应症覆盖等原因暂未进医保;与此同时,惠民保、商业健康险快速扩容,“商保创新药目录”覆盖品种从2021年的268个增至2025年的1046个,形成“医保+商保+自费”的多元支付体系。这种支付结构恰好为DTP市场承接非医保创新药提供了支撑——未进医保的创新药中,80%以上通过DTP渠道触达患者。
- 融资与产业定位,强化创新药供给:2018年科创板成立,为创新药企业开辟专属融资渠道,解决了研发“烧钱”痛点;2021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创新药列为“国家战略产业”,推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22-2024年,我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达107个,较2019-2021年增长40%,为DTP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药品供给。
(二)需求端:疾病谱变革与未满足需求,催生DTP刚性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202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3.5%)、生活方式转变,我国居民疾病负担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肿瘤、自免疾病、罕见病等领域的未满足需求,成为DTP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 肿瘤疾病负担持续加重:报告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达482.47万人,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位列“中国Top10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以肺癌为例,我国肺癌患者标化5年生存率虽从2008-2010年的30.9%提升至2019-2021年的41.6%,但驱动基因阴性非鳞状癌后线治疗、三阴性乳腺癌HER2免疫治疗应答不佳等问题仍突出,5年生存率不足10%,亟需创新药填补空白。
- 自免与慢病患者管理需求迫切:我国约有700万银屑病患者,面临“复发频繁、需长期用药”困境;70万红斑狼疮患者受限于“药物不精准、并发症多、费用高”,创新药研发严重欠缺;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免疾病患者,需持续接受生物制剂治疗,但传统渠道难以提供“注射指导+复发监测”服务。这些疾病的“长病程、高复发”特征,与DTP药店的“全周期患者管理”能力高度契合。
- 罕见病治疗缺口显著:全球已知7000多种罕见病中,仅有不到10%存在有效治疗方法,而我国罕见病患者数量超2000万人。由于罕见病用药“受众窄、价格高、医院采购意愿低”,DTP药店成为患者获取“孤儿药”的主要渠道,如血友病治疗药物重组人凝血因子,在DTP市场的销售额占比从2022Q1的10.2%增至2025Q1的38.1%。
二、量化增长:DTP市场规模、增速与贡献度领跑行业
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下,DTP市场呈现“规模持续扩张、增速远超行业、销售贡献占比提升”的显著特征。
报告通过对2019Q1至2025Q1(预测)的市场监测,勾勒出DTP市场的强劲增长轨迹,其在创新药流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一)销售额规模:两年突破3000亿,2025年有望再创新高
DTP市场的销售额从2021年起进入“双位数增长通道”。报告数据显示,MAT21Q1(2021年第一季度滚动年)我国零售药店(DTP)创新药销售额达2710亿元,到MAT22Q1(2022年第一季度滚动年)已突破3258亿元,一年间增长548亿元,增幅超20%;即便在2023年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DTP市场仍保持10.6%的同比增长,显著高于线下零售药店全药品1.2%的增速(MAT23Q1)。
展望未来,随着2022-2024年获批的107个1类创新药逐步落地院外(这些创新药中,肿瘤药占比超50%、皮肤用药占7%、抗感染药占6%,均为DTP优势领域),报告预测,到MAT25Q1(2025年第一季度滚动年),零售药店(DTP)创新药销售额将突破4000亿元,较2021年实现近50%的增长。
(二)销售贡献:占比超80%,主导创新药院外流通
在创新药的“院内外双通道”体系中,DTP药店的贡献度持续攀升,已成为院外市场的“绝对主导者”。报告监测数据显示,MAT21Q1零售药店(DTP)在创新药院外销售中的占比为76.9%,MAT22Q1提升至78.9%,MAT25Q1(预测)将达到80.9%;与之相对,等级医院在院外创新药销售中的占比从23.1%降至19.1%,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这一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一方面,DRGs(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推动医院控制药占比,2023年等级医院肿瘤药销售额同比下降26.3%,部分创新药加速向院外转移;另一方面,DTP药店通过“冷链物流、专业用药指导、患者随访”等服务,能够满足肿瘤药、生物制剂等创新药的特殊流通需求。以肿瘤治疗药物及免疫调节剂为例,该品类在DTP市场的占比高达76.8%(MAT23Q1),销售额同比增长15.7%,成为推动DTP贡献度提升的“压舱石”品类。
(三)治疗领域分布:肿瘤药为主导,多领域协同增长
DTP市场的治疗领域分布与临床需求高度匹配,形成“肿瘤药为核心、多慢病领域补充”的格局。
报告列出的“等级医院+零售药店(DTP)合计TOP10治疗领域”中,各领域表现如下:
- 肿瘤治疗药物及免疫调节剂:以76.8%的占比(MAT23Q1)位居第一,销售额同比增长15.7%,涵盖PD-1抑制剂、HER2靶向药、多靶点抑制剂等,如斯鲁利单抗(PD-1)、德曲妥珠单抗(HER2)等,均为DTP市场的“百亿级品种”;
- 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占比约10%,MAT23Q1销售额同比增长12.4%,主要包括血友病治疗药物(重组人凝血因子)、白血病靶向药等,受益于罕见病用药需求扩容;
- 皮肤用药:占比从MAT21Q1的2.5%提升至MAT23Q1的3.6%,增速达23.8%,核心驱动力是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的上市,如司库奇尤单抗(IL17A抑制剂)、度普利尤单抗(IL4R抑制剂);
- 其他领域: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含高血压)、全身用抗感染药物等占比均超5%,保持稳定增长,成为DTP市场的“补充增长极”。
三、格局重塑:国产创新药崛起,靶点与品种聚焦临床刚需
随着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的提升,DTP市场的“国产vs进口”格局、靶点分布与头部品种均发生深刻变革,呈现“国产占比突破50%、靶点聚焦刚需、品种服务临床”的新特征,进一步夯实了DTP市场的增长基础。
(一)国产创新药占比突破50%,改写市场格局
长期以来,进口创新药在DTP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格局在2020年后逐步被打破。报告数据显示,MAT20Q1(2020年第一季度滚动年)我国DTP市场在售创新药中,国产品种占比仅为44.1%,进口品种占55.9%;而到MAT25Q1(预测),国产品种占比将首次突破50%,达到50.1%,进口品种占比降至49.9%,实现“国产反超”。
国产创新药的崛起,得益于两方面优势:一是“临床价值导向”的研发策略,国产品种更贴合国内患者病情特征,如安罗替尼(多靶点抑制剂)针对中国高发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数据优于进口同类品种;二是“性价比优势”,国产品种价格较进口药低20%-30%,且更易与商保、惠民保合作,如伏美替尼(三代EGFR-TKI)通过“商保直付”模式,将患者自付比例从80%降至30%,推动其DTP销售额快速增长。
从在售品种数量来看,DTP市场在售创新药从MAT20Q1的956个增长至MAT25Q1的1300余个,其中国产品种数量从422个增长至651个,增速(54.3%)显著高于进口品种(14.9%),进一步巩固了国产创新药的市场地位。
(二)靶点分布聚焦临床刚需,肿瘤与自免成核心赛道
创新药的靶点选择直接反映临床需求,报告通过对MAT24Q1(2024年第一季度滚动年)DTP市场靶点的分析,发现靶点分布高度集中于“肿瘤治疗”与“自免疾病”两大领域,且与未满足临床需求精准匹配:
- 肿瘤领域TOP靶点:PD-1以9.3%的占比位居第一,该靶点药物可用于黑色素瘤、肺癌、胃癌等10余种实体瘤,解决了大量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需求;HER2靶点占比4.6%,其药物(如德曲妥珠单抗)为HER2阳性乳腺癌、胃癌患者提供了“强效低毒”的治疗方案;此外,CDK-4/6(1.9%)、BTK(1.8%)、VEGF(3.1%)等靶点药物,分别对应乳腺癌、淋巴瘤、肺癌等高发癌症,均为临床“刚需品种”;
- 自免与皮肤领域TOP靶点:IL17A(4.0%)、IL4R(2.8%)、TNF-α(1.6%)是核心靶点,其药物分别对应银屑病(司库奇尤单抗)、特应性皮炎(度普利尤单抗)、类风湿关节炎(阿达木单抗),有效解决了自免疾病“反复发作、需长期管理”的痛点。
这些靶点的集中性,既体现了创新药研发的“临床价值导向”,也为DTP药店的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方向——围绕核心靶点药物,构建从“用药评估-注射指导-不良反应监测-复发管理”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三)头部品种表现亮眼,商业化能力凸显
DTP市场的头部品种多为“临床需求大、疗效明确”的创新药,其销售额表现直接反映DTP市场的商业化效率。报告列出的MAT25Q1(预测)销售额排名靠前的品种中,多个药物已成为DTP市场的“标杆产品”:
- 司库奇尤单抗:IL17A抑制剂,主适应症为银屑病,2021年纳入医保后快速放量,MAT23Q1在DTP市场的销售额占比达51.7%。其成功关键在于DTP药店提供的“皮下注射指导+季度复发监测”服务,患者用药依从性提升至94.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伏美替尼:三代EGFR-TKI,2022年3月上市,因未进入医保,主要通过DTP渠道销售。DTP药店通过“患者寻源(与肺癌中心合作)+冷链配送(全国7312家DTP药店联网)+商保合作”的组合服务,使其上市首年DTP销售额突破11亿元,MAT25Q1(预测)DTP销售额占比仍高达92.2%,成为“未进医保创新药通过DTP实现快速商业化”的典型案例;
- 重组人凝血因子:血友病治疗药物,受DRGs政策影响,从医院向院外转移趋势明显。DTP药店通过“按需配送(2小时内送达)+用药剂量个性化调整”服务,使其DTP销售额占比从2022Q1的10.2%增至2025Q1的38.1%,满足了血友病患者“应急用药”需求。
四、专业服务:DTP药店满足患者全周期需求的核心能力
DTP市场的增长,本质是“药品流通”向“患者服务”的转型。报告指出,DTP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卖药”,而是通过“分阶段、分场景”的专业化服务,满足患者从“用药前评估”到“用药中监测”再到“用药后管理”的全周期需求,尤其在新药商业化、存量患者维护、渠道转移品种承接等场景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快速商业化:为“未进医保/未进医院”创新药打开市场
对于刚上市、未进入医保或医院的创新药,DTP药店是其触达患者的“唯一通路”,而“快速商业化服务”则是DTP的核心价值。这类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
- 患者教育与溯源:针对罕见病、小众自免疾病,DTP药店通过与患者组织、专科医生合作,开展疾病知识科普与药物疗效宣传。例如,度普利尤单抗上市初期,DTP药店联合中国特应性皮炎协会开展“患者沙龙”,累计触达患者超10万人次,推动其上市首年DTP销售额突破15亿元;
- 用药可及性保障:创新药多为冷链药品(如生物制剂),且部分药物需“按需调配”。DTP药店通过建立全国冷链物流网络(覆盖90%以上地级市)与库存共享体系,确保患者“当日下单、次日送达”,应急订单可实现2小时内配送;
- 支付方案适配:针对未进医保的高价创新药,DTP药店与商保公司合作,推出“药品分期付”“商保直付”等服务。例如,某PD-1抑制剂通过DTP药店与惠民保合作,患者自付比例从80%降至30%,推动该药物DTP销售额同比增长50%。
(二)存量患者维护:为“进医保未进医院”创新药留住患者
部分创新药虽已纳入医保,但因医院采购流程长、药占比控制等原因,难以快速进入医院药房。此时,DTP药店通过“双通道”政策承接患者,并提供“全周期管理服务”,确保患者用药连续性:
- 用药依从性管理:针对慢病类创新药(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DTP药店建立“患者随访档案”,通过电话、微信定期提醒用药时间,监测不良反应。例如,司库奇尤单抗的患者随访率达98%,用药依从性提升至94.0%,显著降低复发率;
- 疗效监测与方案调整:DTP药店与专科医生合作,为患者提供“用药后疗效评估”服务。如红斑狼疮患者使用创新药后,DTP药店协助医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 心理疏导与疾病管理:重症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DTP药店配备专业药师与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例如,癌症患者在使用PD-1抑制剂期间,DTP药店通过“患者互助群”搭建交流平台,缓解心理压力。
(三)渠道转移承接:为“DRGs驱动下的医院品种”提供院外通路
DRGs付费改革推动医院控制药占比,部分原本在医院销售的创新药(如肿瘤辅助用药、慢病药)加速向院外转移。DTP药店通过“无缝衔接服务”,确保患者用药不中断:
- 处方流转承接:DTP药店接入院内外处方流转平台,患者在医院开具处方后,可直接在DTP药店取药,无需重复挂号;
- 用药信息同步:DTP药店与医院信息系统联网,获取患者既往用药史、过敏史等信息,避免用药风险。例如,胸腺法新(肿瘤辅助用药)从医院向院外转移时,DTP药店通过信息同步,确保患者用药剂量与医院一致,其DTP销售额占比从2022Q1的17.2%增至2025Q1的31.7%;
- 长期用药管理:针对需长期用药的患者,DTP药店提供“定期续方提醒+家庭药师上门服务”,如糖尿病创新药患者,DTP药店药师定期上门监测血糖,调整用药方案。
五、未来机遇:生态协同与技术赋能,推动DTP市场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DTP市场的未来增长,将依赖“工业企业-渠道-患者-政策”的生态协同,以及AI、大数据等技术的赋能。具体来看,有三大机遇值得关注:
(一)热门靶点研发与商业化机遇
全球创新药研发聚焦PD1/L1、HER2、GLP-1R等热门靶点,报告数据显示,2015-2024年全球首次开展临床试验的创新药中,PD1/L1靶点药物进入临床3期的有59个、申请上市的有14个;HER2靶点药物进入临床3期的有30个。这些靶点药物上市后,将进一步充实DTP市场供给,尤其是GLP-1R靶点的减重、降糖药物,有望成为DTP市场的“新增长极”。
(二)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率
AI技术将在DTP药店的“患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AI算法预测患者复发风险,提前介入干预;利用大数据分析患者用药疗效,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用药建议;通过智能冷链监控系统,实时追踪药品运输状态,确保用药安全。报告预测,AI+DTP模式将使患者管理效率提升50%,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30%。
(三)生态协同构建服务闭环
未来,DTP市场将形成“工业企业(研发创新药)-DTP药店(药品流通+患者服务)-商保公司(支付支撑)-医疗机构(诊疗协同)”的生态闭环:工业企业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研发药物,DTP药店提供“可及性+专业性”服务,商保公司拓宽支付覆盖,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支持,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从政策驱动到需求牵引,从规模扩张到格局重塑,DTP市场已成为我国创新药商业化的“核心枢纽”。其持续增长的本质,是从“药品销售渠道”向“患者全周期服务平台”的转型——通过专业化服务破解患者“用药难、管理难、续方难”痛点,同时为创新药提供“快速落地、高效商业化”的通路。未来,随着生态协同的深化与技术赋能的加强,DTP市场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为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提供重要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