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88209 位访问者
2025年10月29日,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我国基层慢性病管理指明了方向,其核心在于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协同,最终实现为群众提供综合、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最终目的其实要将《指导意见》落到实处,需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获得启示并加以推进:
一、 强化体系整合,构建“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服务网络
1. 做实紧密型医联体“核心引擎”作用:
启示:紧密型医联体是整合资源、提升基层能力的关键载体。
落实:医联体牵头医院需主动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不仅是技术指导,更要在人员培训、质量控制、信息共享、用药衔接等方面深度参与。
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顺畅机制。
2.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功能:
启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性作用是服务落地的核心。
落实:
硬件标准化:按要求建设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配备必要的诊疗设备、自助检测设备和信息化设施。
服务流程化:优化防、筛、诊、治、管、康各个环节,实现患者在基层即可获得连贯服务。
能力专业化: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管理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评估、干预、随访和转诊能力。
3. 激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支撑”效能:
启示:疾控中心等专业机构为慢性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应主动指导基层开展慢性病监测、风险评估、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价,推广适宜技术,将公共卫生的“防”与临床的“治”深度融合。
二、 优化服务内涵,推行“分类分级、精准高效”的管理模式
1. 关口前移,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
启示:慢性病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
落实: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体检、重点人群筛查、居民自检等多种渠道,及早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
对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的非药物干预指导(如健康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延缓或阻断疾病发生。
2. 精细管理,实施分类分级与多病共管:
启示:不同患者病情差异大,需求多样,需个体化管理。
落实:
分类分级:对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控制情况等进行分类分级,制定差异化的随访频次、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实现精准管理。
多病共管:针对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开展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整合服务内容和随访频次,避免重复服务,减轻患者和医务人员负担。鼓励临床药师参与,提供合理用药指导。
3. 中西并重,融入中医药特色服务:
启示: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
落实:将中医药服务全面融入慢性病管理各环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康复指导等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4. 赋能个体,促进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启示:患者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落实:通过居民健康管理互助小组、健康教育等形式,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推广使用智能检测设备,引导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监测,并探索将监测数据安全上传至健康档案,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通过健康积分、优化签约服务包等方式,激励患者主动参与。
三、 创新支撑手段,提供“数智赋能、保障有力”的运行环境
1. 强化数智赋能与信息共享:
启示:信息化是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落实:加快推进医联体内部及区域间信息平台互通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用药信息等数据的互联互通。
利用医学人工智能辅助技术,自动生成健康评估建议,辅助临床决策,减轻医务人员文书负担,为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 优化用药保障与医保政策协同:
启示:用药可及性和医保政策是慢性病管理可持续的关键。
落实:优化医联体用药目录,保障基层慢性病用药种类,推广长期处方服务和缺药登记配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绩效挂钩,激励基层做好慢性病管理服务。
3. 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
启示:人才是服务质量的核心保障。
落实: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的重点内容。
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稳定和吸引人才投身基层慢性病管理工作。
4. 健全绩效评价与持续改进:
启示:科学的评价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落实:建立以群众健康改善和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慢性病管理相关健康指标纳入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监测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四、 凝聚多方合力,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人行动”的良好氛围
1.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卫生健康、发改、财政、医保、中医药、疾控等部门需密切配合,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资源配置、考核评估等方面形成合力。
2. 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社会组织、企业等作用,参与慢性病防治宣传、支持性环境建设等。
3. 宣传引导,提升素养: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参与健康管理,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慢性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总之,《指导意见》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通过体系整合、服务优化、技术创新和保障强化,真正把慢性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做实、做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  分享到微信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