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92659 位访问者

DRG/DIP“腾笼换鸟”改革“笼已空鸟在何方”?

来源:健康界  作者:秦永方  发布时间:2025-11-04   | |

医疗改革持续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零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接连落地,犹如一场"腾笼换鸟"的系统工程。如今,"笼"已腾空,传统的以药养医、粗放式增长模式被打破,但新的增长点何在?许多医院管理者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一、"笼"是怎么空的?--三重压缩账本

  

药品零加成和集采政策显著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负担,却也切断了医院重要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DRG/DIP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对医疗服务的打包定价,遏制了过度医疗,但也导致医院收入进一步缩水。医疗服务项目立项规范更是挤压了医院的不规范收入空间,使医院收入来源捉襟见肘。

  

1. 药品零加成:直接抽掉的"现金奶牛"

  

药品零加成政策实施后,医院药房从"利润中心"沦为"成本部门",曾经依靠药品差价维持运营的模式彻底终结。一批依赖药占比生存的二级医院出现现金流断裂,医生薪酬大幅缩水,人才流失加剧。更严峻的是,财政补偿机制未能及时补位,导致"笼子腾得干脆,日子过得艰难"。

  

2. 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灰色利益切断

  

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不仅压缩了虚高价格,更彻底斩断了潜藏在采购链条中的灰色利益。医生和医院的收入双降,曾经隐性激励消失后,显性补偿机制却未同步建立。临床价值如何定价?技术劳务怎样体现?改革倒逼医疗服务回归本质,但绩效考核仍困于"收入规模"旧标尺。院长们盯着空荡的笼子发问:当所有腾挪空间归零,医院靠什么活下去?那只名为"以技养医"的鸟,仍在政策缝隙中寻找栖息的温度。

  

3. 检查费"脚踝斩":把最后一根稻草也抽走

  

检查费"脚踝斩"使医院赖以维持运转的最后几项可收费项目大幅缩水,影像、检验等医技科室从盈利部门转为成本中心,科室运营难以为继,人员积极性受挫。曾靠检查收入反哺临床的模式难再持续,而体现医生技术价值的手术、诊疗项目定价却未能同步提升。改革深水区的阵痛愈发清晰:成本压下去了,价值却未浮上来。患者负担减轻的背后,是医院生存空间的持续收窄。若技术劳务价值仍被低估,创新动力不足,服务质量恐将面临隐性滑坡。唯有让"以技养医"真正落地,让换来尊严回报,那只鸟才能飞回属于它的笼中栖息。

  

4. DRG/DIP"打包预付":超支自付、结余留用,但"结余"越来越像传说

  

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分值"天花板效应凸显,医院多做项目不再多拿钱,只能在"既定蛋糕"里抢份额--"抢不到就亏,抢到了还被延期结算"。DRG/DIP"打包预付"下,医院收入不再与项目数量挂钩,超支自付、结余留用的激励机制在实际运行中逐渐失灵,结余留用逐渐沦为纸面红利,实际分值稀释、规则频繁调整,导致医院运营压力持续加剧。更严峻的是,病种分组动态调整与医疗机构实际成本脱节,导致高难度手术反而亏损加剧。医院为规避风险,倾向于选择轻症患者或分解住院,变相推高患者就医频次。原本旨在控费提效的支付改革,正催生新的行为扭曲。当技术价值无法在分值体系中合理体现,当成本控制压力全部转嫁至一线,医生疲于应对规则,医疗回归本质的初心被现实挤压变形。

  

二、"鸟"为什么还没来?--四个被低估的卡点

  

1. 医疗服务价格"调得慢、升得少"

  

2024版《医疗服务项目立项指南》把"技耗分离"写进原则,但各地调价进度条差异巨大。 部分省份价格调整滞后,技术劳务项目调价幅度远低于成本上涨速度,医生劳动价值在报表中持续缩水。即便政策方向明确,若执行层面缺乏刚性约束与资金保障,价格调整便易沦为"数字游戏"。技耗分离的初心是让技术归技术、耗材归耗材,但劳务定价未建立动态联动机制,难以追赶人力与运营成本飙升。医生深夜值班、高风险手术、复杂决策的隐性付出,在静态价格表中无从体现。当调价仅作小幅修补,医院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省下耗材开支,却补不上人力价值的窟窿。没有真金白银的制度性尊重,那只鸟便始终不愿栖落。

  

2. 财政补偿"口惠而实难至"

  

财政部2025年预算草案显示,公共卫生支出增速(3.8%)首次低于GDP增速(5%)。县级医院"定额补助"多年不变。 财政投入长期徘徊在低水平,公立医院亏损面已扩大至41.3%,财政"补丁"难解运营之渴,基建、设备、人员成本却年年攀升。

  

3. 绩效薪酬"不敢发、发不出"

  

DRG亏损直接扣减科室绩效,"会开刀看病不如会算账"成为隐形门槛, 医护流失率抬头,人力短缺反向推高了人力成本。 薪酬总量受限、分配机制僵化,使绩效改革陷入"零和博弈"。结余留用难兑现,财政补贴不到位,医院只能压缩人员支出。

  

4. 新业务"孵化难、牌照难"

  

互联网医院、高端体检、数字疗法被视为"增量鸟",但医保并未松口,自费市场教育周期长。 牌照审批严苛、服务定价模糊、医保接入受限,三大门槛卡住新增长点。创新业务投入大、周期长,若缺乏稳定支付机制,只能"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三、"换鸟"之路在何方?

  

"腾笼"改革已近尾声,但"换鸟"之路在何方?医院管理者面临着诸多困惑:在收入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医院运营?如何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性?如何平衡医疗质量与成本控制?

  

事实上,这场改革的本质是推动医院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未来的医院发展可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新的"鸟":

  

一是 提升医疗服务价值。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手术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方式,在同样的DRG/DIP支付标准下,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获得更合理的回报。

  

二是 发展特色专科建设。集中资源打造优势学科,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患者就医,形成品牌效应。

  

三是 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发展日间手术、门诊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寻找新的增长点。

  

四是 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是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智慧医院等新模式,提高服务可及性和效率。

  

改革阵痛难免,但也是转型契机。医院管理者需要转变思路,主动适应改革,从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从依赖药品和检查收入转向依靠医疗服务价值获得回报。

  

四、政策呼吁:给"换鸟"再铺一段跑道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法定周期--一年一评估、三年一调升,让技术价值追上成本涨幅。

  

扩大"特例单议"与"除外支付"清单--对新技术、新药耗不设总量上限,给医院留足创新空间。

  

财政补偿与医保支付"双轨并表"--把财政补助额度写进DRG/DIP清算方案,亏损不再由医院单向兜底。

  

松绑特需与自费比例--允许三级医院特需床位占比由10%提高到20%,并开放自主定价,让市场反哺公益。

  

设立"医护薪酬保底池"--医保结余资金按不低于30%比例用于人员绩效,防止"亏医院、穷医生"的恶性循环。

  

五、结语:先活下去,再谈飞翔

  

"腾笼换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次长征。 笼已空,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鸟未至,是下一程必须攻克的堡垒。 在价格、财政、薪酬、市场四只"鸟"同时归巢之前,医院管理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先让笼子不再漏风--控住成本、选好病种、留住人才、打开赛道。 当技术价值真正体现、市场机制真正激活、财政兜底真正到位,那只传说中的"鸟"才会成群结队地飞来。 愿每一位在深夜算过DRG盈亏、为绩效发愁的院长,都能早日等来清晨的鸟鸣。

  

"腾笼"之后,唯有换上新"鸟",医院才能在新形势下展翅高飞。这条路虽然艰难,却是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笼已空,鸟在路上。我们一起撑到它飞回来的那一天。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