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193291位访问者

医改观察 | 医疗市场化,看病会更贵?错!

来源:齐亮说  作者:张是之  发布时间:2021-03-26   | |

人们对医疗市场化的最大担心莫过于:这会导致价格上升,看病更贵。

 

这种担心背后,是对市场的不信任,是长久以来对价格机制的严重误解。人们在潜意识里假定:商家(医疗企业)追逐更多利益的主要方式,就是一味涨价;就是在零和博弈中,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增加消费者的痛苦来提升自己的收益。

 

这种想象的伤害,和真实世界中市场的逻辑恰恰相反。

 

真实世界中的任何一家私营企业,都不可能一想到要增加利润,就涨价,就“宰客”。相反,大多数企业致力于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提升质量和服务来获得更多销量。

 

01

飞机票是如何定价的?

 

和医疗一样,交通出行也是一个关系着“民生”的重要领域。

 

市场化导致飞机票价格更高?穷人坐不起飞机了吗?

 

答案恰恰相反。

 

我们通过机票的价格,来了解商家定价的原理。

 

买过飞机票的人都知道,机票的价格在过年过节、周六周日等法定节假日是比平时要贵很多。而且即使同一个航班,相邻的同档次的座位票价也不一样,原因在于订票的时间先后有别。

 

有计划出行的人可能会提前一个月就订票,而商务出差则有可能上午才买下午的票,因为急事需要乘机的消费者也是愿意接受高价机票的。

 

同时,航空公司还区分了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以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的服务质量。价格虽有高低之别,但飞机在运送乘客的核心服务上,同一时间、同一航班和航线,此地彼岸,这是没有区别的。有区别的仅仅是乘坐的空间、舒适程度和服务质量,也许还包括了空中小姐不同的赏心悦目指数。

 

为什么航空公司要费劲周折来这么做?

 

答案显而易见,是为了赚取乘客更多的钱,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他们航空公司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每个消费者对一个即将购买的东西会有一个心里的价格判断,比这个价格贵了就不买,便宜了就买。对于飞机票,每个消费者心里都有一个可承受的价格上限,一旦机票的价格超过这个上限就会放弃购买,转而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比如高铁。

 

而从航空公司的角度看,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这个价格上限到底是多少,然后恰好就把机票的价格定在那个价格上限上。如此一来,航空公司就能够尽可能的赚取每个消费者的利润。但是如果对每一位消费者都区别定价,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航空公司在时间的维度上,利用不同的订票时间对旅客愿意支付的价格进行了筛选。这种方法通常叫做「价格歧视」,就是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在同一时间里向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简单讲,就是同质但不同价。

 

另一方面,在空间的维度上,航空公司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利用细节上的不同区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进而收取不同的价格。能够负担得起的选择高价的头等舱,商务人士选择商务舱,而不愿意支付高价的则选择经济舱,实现利润最大化。简而言之,不同质也不同价。

 

02

为什么好用的软件可以免费?

 

和医疗行业一样,IT 业也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领域。

 

但有一点也许大家都注意到了,科技含量很高的软件或服务,很多是免费的,但同时他们的管理和研发团队又拿着不菲的收入,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比如 Google 的各种搜索引擎、我正在使用的写作工具 Evernote,即使是在当年中国盗版猖獗的时代,也没能阻止微软赚钱的脚步,没能挡住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Google 的例子很简单,有广告收入,而且是巨大的广告收入。实际上是广告商替搜索引擎的使用者买了单,自愿为 Google 的高管和技术人员支付工资,这也是目前很多免费软件的收入来源。免费,但丝毫没有降低搜索服务的品质和质量。

 

而我正在使用的写字工具 Evernote,有免费版、标准版和高级版三个版本,免费版对我来讲已经够用,所以我也没有付费购买标准版和高级版。同样的例子,如果你使用的是微软的操作系统,会有学生版、家庭版、专业版和企业版等等,价格依次增加,而且越到后面幅度越大,价格越高。

 

略懂编程的话,一定知道,无论是对于电脑软件、手机应用还是操作系统,核心功能差异并不大,更高版本的功能在技术实现上也只不过是打开和关闭的区别,实现更高版本上的功能所增加的边际成本并不高,而且是很低,也许仅仅是数据库里的几行代码。

 

包括微软在内的众多软件开发商,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仍然在于,他们要寻求利润的最大化,怎么做到的?

 

每个人对于软件的需求和心理定价是不同的,一个正版操作系统,对我而言可能愿意付100元钱,一个公司却愿意为此支付1000块钱,而对于一个不差钱的「土豪」,则愿意花10000块钱。那么软件公司该如何区分消费者的需求呢?

 

答案就在于,提供「名义上」功能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听上去不一样,核心功能差异很小,但价格差异却很大。实际上,并不是这些附加功能就值那个「差价」,而是当一个公司或者土豪选择更高端的带附加功能的版本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能承受的「心理价位」或者「支付底线」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明修栈道,而暗度陈仓」。

 

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有人用的是免费的最低版本,有人用的是功能稍微多一点的标准版,「不选对的只选贵的」的土豪则选择功能最全的版本,尽管那些功能他可能从来都用不上。

 

市场上的软件开发商逐利而来,主观上想要的是利润最大化,但是客观上的结果,却是保证了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它的产品,包括免费使用。这不是因为商家仁慈,而是市场制度让逐利而去的人达到了客观的仁慈结果,这也就是「市场」的魅力所在,也是「市场」道德伦理的正义性所在。

 

03

医疗行业没有特殊性

 

说清楚价格和市场,再说医疗问题。

 

当我们提及民生的时候,总会在内心深处有个声音,这可是大事啊。

 

民生,是个大问题,但是民生更是个科学问题,再民生也跑不出科学的分析范畴。

 

当我们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特殊领域,而不把它一般化地对待的时候,以此为出发点,食品药品等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比如作为食物原料的米、面、粮食,或作为产成品的药物、医疗器械以及作为服务的教育、医疗等等。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几乎涵盖绝大多数日常商品。每一项都可以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但却不能因此具备「特殊性」。

 

原因简单,关乎国计民生,并不是成为特殊商品的充分必要条件。反过来讲,当我们看到民生二字就觉得应该特殊对待的话,那就定义了太多特殊的东西,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科学和规律了。

 

整个医疗行业,并不会因为是民生问题而具有特殊性,仍然是一个需要让价格和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

 

亚当·斯密在18世纪的洞察非常精彩:「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张维迎教授对此总结:「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就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更通俗地讲,利己先利人。」孟德斯鸠说:「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

 

美德和道德,恰恰是市场的结果,而并非市场存在的逻辑基础和前提。

 

我们对医疗「市场化」的反对,多来自于担心患者将因此而支付更多的费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前面所列举的航空公司和软件行业的例子,分别利用在时间上和服务的差别上对不同的支付群体进行了甄别,对高端客户收取高价,对于低端客户则收取低价。

 

软件免费但是开发也是需要成本和投入的,我作为免费用户并没有因为使用而承担成本,因为有高端用户在付费,实际上是高端的「富人」「补贴」了我这个低端的「穷人」。

 

那么在非市场化的机制下,医院医疗定价方法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同一个医生不同时间的挂号费是相同的,这种僵硬而缺乏弹性的定价方案,看上去维护了公平,大家都看同样的医生、享受差别不大的医疗服务,支付差不太多的医疗费用。但是这只是看上去很美,看上去的公平实际也让医院无法从富人那里赚取更高额的利润回报。

 

差不多的病同样的诊疗费用是一万元,看上去大家都公平地支付了一万元,但实际上一万元对于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而对于一个来自城市年入百万的富人而言,他想要的可能是住院的时候有带套间的病房,宁愿为此支付十万元。

 

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群体,所能承担的医疗费用是不同的。看似公平地实行了划一价,既剥夺了医院在市场化之下完全自主定价的时候获取利润最大化的可能,同时也就剥夺了让富人「补贴」穷人的机会,使得穷人享受更便宜的医疗服务也就因此成为了不可能。

 

航空机票,可以通过时间的维度来区分需求实施「价格歧视」;不同的空乘环境和服务、不同的软件版本也可以区分需求实施「差异化定价」,运输和软件的核心服务是基本完备的。

 

同样地,挂号预约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区分患者实现「价格歧视」,医院还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价格层次越是丰富,越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体需求,也就让富人「补贴」穷人成为可能。

 

很多人喜欢强调医疗行业具有“公益性”。这是一个多余的标签,因为衣食住行任何领域你都可以说它具有公益性。抖音小姐姐唱歌跳舞对那些疲惫不堪的观众来说也具有公益性呢。

 

真正的公益并不是指低价甚至免费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们用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满足他的需求。一味寻求低价并不意味着就是公益,反而是对真实需求的掩盖和扭曲。

 

无论是航空业还是IT 业,乃至无数民生领域,市场化都实现了价格的下降和质量的提升,让穷人也享受到了手机、电脑、抽水马桶、社交产品、娱乐节目、飞机汽车、名师课程、进口水果等等以前只有富人才有机会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

 

而在非市场领域中,等待人们的,总是无尽的困难,无尽的排队,无尽的抱怨。

 

这些“困难”,本来是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的。

 

04

观念塑造现实

 

反对医疗市场化的人,经常拿美国做反面教材,说市场化导致美国医疗无比昂贵。

 

但是,美国的医疗真的是市场化的吗?在供给端,医学会严格限制医生数量,导致供给短缺,说是为了病人,实际上是为了保证医生群体的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在消费端,只要你有医保,随便看病,价格都不需要知道,反正政府开支占医疗总费用的50%以上。花别人的钱给自己看病,这叫市场化?(对美国医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让人痛恨的美国医疗,是市场化导致的吗

 

市场当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以美国为例,真正的市场化甚至会让某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失。但是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旦市场化,大部分人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一个领域一旦市场化,大多数人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福祉。医疗领域,并不特殊。

 

科学知识都是普适性的,那些喜欢强调“特殊性”的理论,往往不是科学,而是源自少数人的利益诉求和多数人的误解。

 

一位经济学家说,“在每个「生产」出来的物品、每次对自然资源进行人为改造的背后,是观念在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市场)是人类精神的体现。”

 

是的,经济现象不过是观念指引人们行动的结果。

 

不论古今中外,如果人们拒绝经济学的逻辑,再严谨的理论最终也不过沦为某些人的笑柄。

 

科学尚未普及,观念塑造世界。

 

再次推荐张是之老师的公号,欢迎关注。



 

分享到微信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616号

| 新医改评论 版权所有 | 备案/许可证:鄂ICP备10208130号-1 | Copyright @ 2010-2020 xygp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