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34位访问者

观点 | 白岩松真的在为医生说话吗?

来源:健康界  作者:卡尔  发布时间:2014-09-26   | |

一向自称尊重医生,喜欢为医生鸣不平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近日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年会开幕式上再次“为医生发声”,倡议社会尊重医生,并向整个医疗体系讲述了他所期望的所谓大医之道。

然而,纵观发言,白岩松先生的慷慨陈词,真的在为医生发声吗?

首先,白岩松先生说:“在中国,一共有两个职业带德字,一个是师德,一个是医德……要体现全社会尊重医生的社会氛围,尊重也是更好的约束,能让医生自律,给予医生一种压力和动力”。

看来白岩松先生很清楚:目前只有医疗和教育这两个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需要用道德来对抗制度规则的失败。对此我要说的是:试图通过用道德约束医生行为来改善医疗环境,必定是无效的。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只有法律才是约束社会成员的有效工具,而道德永远都是社会成员自律的工具,无需他人关心。

其次,白岩松先生又提到了行业协会,并认为行业协会的任务有三:捍卫本行业的尊严和利益,为行当挣得荣誉,以及让年轻人能在这里学到一些东西。

不得不说的是:白岩松先生对行业协会的理解是不全面甚至错误的。

事实上,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民间组织,其职能在于代表、沟通、协调、监督、公正、自律。协会不是学校或俱乐部,行业协会不仅要代表会员利益,更要保持公正,并通过规则实现行业行为自律。因此,那种认为行业协会就是简单的代表会员维权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然后,白岩松先生再一次提到了特鲁多的名言:“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最近已经被医疗行业煮熟了,但白岩松先生显然仍未了解这句话的精髓。一味强调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愈,而刻意忽略有效的帮助和抚慰,恰恰是当今医患矛盾持续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谈到医学科普,白岩松先生再一次对“百姓”表达了鄙视,认为医生参与科普不够,是“百姓无知”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医生参与科普是各行业中最积极的,只需要做个简单的调查统计就可以发现:普及医学知识的文章,比任何其他行业的科普文章都多,而所谓的“百姓无知”其实并不存在。

医患矛盾的激化在于医疗制度的失败,而与百姓掌握多少医学常识无关,尽管很少有人懂法律,但百姓和律师的关系却相对融洽,客户专业常识的缺乏,恰恰是服务业有所作为的机会。事实上,今天百姓所掌握的医学常识,远超历史上任何时代,而在那些真正无知的时代,并无当今这样严重的医患冲突。

最后,白岩松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他所持的观点:所谓大医之道,就是要有一颗关爱患者和敬业的仁心。

医者仁心,医生需要保有一颗爱心,更需要尽职敬业,即使在一个失败的制度环境中,医生也可以独善其身,通过自我完善来改善医患关系,并有效保护自身安全,这些都毫无疑问,但是,这不是解决当今医疗体系存在问题的钥匙。把解决医疗体系痼疾的责任推给医生,是为制定医疗制度的决策机构推卸责任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高度依赖制度激励,好制度可以把鬼变成人,坏制度可以把人变成鬼,这是人性中无法改变的普遍规律。因此,如果医生普遍缺乏对患者的关爱和仁心,那绝不说明感动中国的选手没有来当医生,而只能说明这个医疗制度需要改善。

当然,社会中总是会有少数个体能够超越制度约束,愿意放弃自身物质利益而追求公正,并对他人付出更多关爱,但这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主流,这就是为什么学雷锋运动永远也不可能普遍成功的原因,这是人性使然,而无关乎道德或政治觉悟。

真正的大医之道,应该是在规范合理的制度规则中,尊重法律和医疗服务契约,切实遵守诊疗规范,尽职敬业,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向患者提供高度专业的医疗服务。同时,在拥有关爱患者的仁心,严守医学伦理的同时,绝不被外界混乱而冲突的道德指责所干扰。

作为一名医生,我非常感激白岩松先生为医疗行业仗义执言,但我不得不说:刻意忽略制度规则而鼓吹道德,其本质就是要抛弃法治,这只能导致社会和谐被进一步破坏,医护人员执业安全进一步恶化,招致更多的兄弟姐妹被打杀,国民健康更加得不到保障。

把大医之道定义为道德高尚,不仅无效,而且十分有害。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改善医疗环境,就应该忽略道德因素,强化法治,同时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从产权层面改变这个行业中每一个人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期待个别感动中国的道德楷模来改变现状。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