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网!您是第 3217633位访问者

声音 | 将错就错的医改永无出头之日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李草凡  发布时间:2016-01-04   | |

  忽忽又是一年终。照例做年终盘点的时候,对于这一年的医改,笔者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跳出一个词:将错就错。这并不是在褒奖改革措施随遇而安顺势而为,而是想说改革进程深受既定扭曲的拖累积重难返。

  最初让人留意到这一点的,是今年7月份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诊察费价格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县级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费降至5元。一直以来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定价不敷成本屡受诟病,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破除由此产生的“以药养医”、让医护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得到合理的补偿,安徽的这项政策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原来,安徽此举意在“理顺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诊察费比价关系,体现不同等级医院的不同技术水平价格”,调价的标准是“诊察费价格按不高于市属医院诊察费标准核定”,结果就是“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诊察费分别从35元和55元下调到5元和10元左右”。

  问题在于,市属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本来就是扭曲的,县级医院据此调价是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参照,与矫正医疗服务价格的目标背道而驰。更有甚者,这种所谓的比价关系,是建立在行政化的医院等级评定之上的,而高度行政化正是医疗体系沉疴难破的症结之一。由此看来,这项改革和医改的整体目标压根是南辕北辙。

  11月初,江苏省来了个更夸张的举动:一份有关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苏价医【2015】283号”文件,放开了公立医院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的定价。公立医院享有财政补贴,怎么能让其自主定价呢?再一看,文件的意图是“放开已形成充分竞争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政府主要管理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这项改革所涉及的也都是诸如生殖技术、中医治疗、心理咨询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项目。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上述措施同样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即公立医院“捞过界”提供了一部分本该由市场提供的医疗服务。这种“将错就错”的后果相当可怕:本来就处于垄断地位的公立医疗体系一旦掌握了定价权,医保基金将难以承受,“看病贵”的矛盾不会缓解反将加剧。正确的改革方向不是让公立医院自主定价,而是要把竞争性的医疗服务交还市场。

  方兴未艾的移动医疗也未能跳出这个坑。举例来说,2015年不止一个陪诊创业项目拿到了融资,共同的商业模式都是利用三甲医院护士的碎片化时间,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上门接送、就诊陪护等服务。这也是一项中国特色的创新——在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诊疗秩序井然的医疗体系里,医护人员理当为患者提供充分的服务,何须另外做一门生意?

  就此笔者还专门请教过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护士长、曾在美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5年的刘鸿姬。她介绍,美国医疗机构通常都有从预约到就诊的标准流程,对每个环节的管理也都非常规范,患者不需要额外的陪诊服务。而护士和医生一样也是自由执业者,如果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收入,一般的对策是转换科室,或者再打一份工。而返观陪诊业务,虽然也带来护士收入的增加,但它不仅难以撼动既有的扭曲体制,而且是依附于其上的,刻薄点说发的是旧体制的财。

  我国医疗体系的现实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定价扭曲、医务人员身份不自由,这是“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是医改必须攻坚克难的着力点,也是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的逻辑起点。改革必须从这个事实出发、但不能被它绕进去,否则就将陷入“死循环”。

  谓予不信?前一阵笔者就看到业界有人撰文说,合理检查是医疗控费的下一站。文章的逻辑是,在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和实行零差率之后,医院弥补收入缺口的途径可能转为大检查,因此控费的重心也将转移。

  此文也是煞费苦心为医改建言,可是它提出的对策仍然建立在两个错误的前提下:其一,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由政府把持,医院作为真正的采购者和使用者却没有主体地位,“以量换价”的市场通行操作被阻断;其二,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被扭曲,始终没有被补偿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谈控费,结果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都疲惫不堪而改革毫无进展。

  将错就错的医改将永无出头之日,唯有触及根本的改革措施,才能带领医改走出现有的困局。在新的一年,我们期待新的局面。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