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08257 位访问者
药品挂网规则共识核心内容提炼:
(根据众多官方及自媒体流传出来的版本内容梳理。最终将以官方官宣版本为准。)
一、价格形成机制标准化
1.计价单位统一:- 口服制剂以最小零售包装单位(如盒、瓶)挂网,注射剂以最小制剂单位(如支、瓶)挂网,解决各省因剂型换算规则差异导致的价格倒挂问题。- 省际间价格差异容忍度:口服制剂最小零售包装价格差异在5%且5元以内,注射剂最小制剂单位价格整数位及小数点后第一位相同,视为价格一致,可不强制联动。
2. 仿制药价格阶梯化:-过评仿制药,首个挂网价不高于参比制剂的70%,后续过评仿制药价格不高于首个过评品种,且过评品种间价差不超过1.8倍。-未过评仿制药:首个挂网价不高于参比制剂的60%,且在有过评品种时需低于过评品种最低价。-中成药与生物类似药:同名同方品种挂网价不高于首个品种的80%,生物类似药不高于参照药的80%。
3. 集采与挂网价格协同:-未集采药品:化学药以过评仿制药最低价的1.8倍为黄标(警示价)、3倍为红标(限制价);中成药和生物制品按日均治疗费用的3倍和5倍设定黄红标。-集采药品:非供应地区挂网价不高于中选价的1.5倍或同品种最高中选价,防止价格洼地。
二、全渠道价格约束机制
1. 线上线下价格联动:企业申报挂网价需与民营医院、社会药店及互联网平台“即时达”价格相当,若高于后者集中区间1.3倍,平台将督促企业30日内调价。浙江已执行“高于互联网价格1.3倍不予挂网”,未来三者趋同成趋势。
2.价格异常处置:-红标/黄标警示,价格超过黄标(1.8倍)或红标(3倍)的药品在采购平台显示警示标识,弹窗提示采购风险。-撤网机制:竞争充分、供应稳定的药品,价差超过10倍将被撤网,加速非中选药品退出。
三、动态管理与风险防控
1. 备案采购限制:医疗机构备案采购金额不超过年度采购总额的1%,品种数不超过5%,防止变相突破价格限制。
2.价格风险管理:- 对价格异常药品实施黄标(提示同通用名低价产品)和红标(警示价格风险),同一企业红标药品累计达一定数量将触发合规审查。- 低价豁免政策:口服固体制剂≤0.2元/最小单位、注射剂≤1元/支、中成药日均费用≤5元的品种免于价格干预。
3.撤网与恢复规则:主动撤网药品保留原挂网价记录,2年无交易转入“不活跃区”;因价格风险撤网的药品终止资质且不留记录。
对药品零售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一、机遇:合规与创新驱动市场优化
1. 合规企业市场份额提升:- 过评仿制药在价格阶梯中占据优势,且红标/黄标警示机制引导消费者选择低价合规产品,头部企业(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厂商)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示例:广东联盟集采中选企业90%为过评厂商,政策实施后其零售端竞争力将增强。如果处方药药企基于政策环境及自身发展战略考虑,完全转型院外零售市场的话,存量患者的院外转移及相关用药DOT的提升,能带来零售市场的增长;但是这种转型的前提需要药企充分考虑公立医疗机构及医保支付对自身产品销售的吸引力大小。
2.价格透明化增强消费者信任:- 全渠道价格联动机制迫使企业统一价格体系,减少“回流药”、临期药低价倾销等乱象,提升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信任度。- 例如:上海对红标药品弹窗提示“存在价格风险”,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低价合规产品。
3.线上渠道规范化发展:互联网平台“即时达”价格纳入比价范围,推动线上线下价格同步,促进O2O药房合规化运营,例如浙江已要求线上价格不高于挂网价1.3倍。明确要求药企在制定医院挂网价格、院外零售药店的零售价格、O2O价格、B2C价格,或市场投资力度及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价格间存在的联动性,长期来看要在不同销售渠道之间对零售价格尽量趋同。
二、挑战:利润压缩与运营成本上升
1. 价格竞争加剧与利润空间收窄:- 仿制药价格上限被严格锁定(如过评仿制药不高于参比制剂70%),且红标药品可能被撤网,零售端需接受更低采购价,毛利率下降。- 示例:河北省实施挂网规则后,化学药平均降幅32.5%,中成药降幅20.5%,直接影响零售端利润。对于仿制药药企,尤其是定位为高质量仿制药生产的药企,如果院内市场拿不到集采中选的资格,那可以考虑在院外零售市场做非医保报销支持的完全自费市场的品牌推广模式,从消费者(顾客、用户、患者)端和店员(药师)端改变其相关认知,建立起心智认知品牌认知,这样也是一条道。前提是产品质量疗效绝对靠谱,然后药企还能坚持长期主义的品牌建设与运营。其实,像以色列梯瓦制药、南非爱施健,国内晖致制药,都是在品牌仿制药营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
2. 价格监控与调整成本增加:- 企业需建立全渠道价格监测系统,实时跟踪药店、电商平台价格,确保挂网价与终端价联动,30日内响应调价要求,增加合规成本。- 例如:湖南要求企业穿透关联交易,防止通过换包装逃避监管,进一步增加企业运营复杂度。
3.产品结构优化压力:- 低价豁免政策(如日均费用≤5元的中成药)可能导致部分低价药品供应减少,药店需调整库存策略,优先采购高性价比产品,淘汰低效品种。- 红标/黄标药品警示可能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药店需优化产品组合,避免滞销风险。
三、企业应对策略建议
1. 优化价格管理体系:- 建立跨渠道价格监控机制,确保院内、民营医院、零售端价格协同,例如通过数字化工具实时抓取电商平台价格。- 示例:上海对叶酸片、珍珠明目滴眼液等药品实施价格纠偏,企业需提前调整价格体系以避免撤网。
2.加速产品升级与差异化:- 转向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布局,避开仿制药价格红海;中成药企业可通过二次开发提升临床价值,争取差异化定价。- 例如:生物类似药在80%限价下,需通过提升质量或拓展适应症实现竞争突围。
3.强化合规与信用管理:- 避免因价格异常触发信用评价,例如红标药品累计超标可能导致跨省联合惩戒,影响企业声誉。- 定期自查价格倒挂、差比价规则执行情况,提前整改以符合各省治理要求。
《药品挂网规则共识》通过统一规则、强化联动、动态管理,重构了药品流通生态。对零售市场而言,短期将面临价格竞争加剧和利润压缩,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向合规化、透明化转型。企业需从价格体系优化、产品升级、合规管理三方面破局,在政策框架下寻找新的增长空间。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合规企业将在洗牌中占据优势,而依赖灰色操作的企业将加速淘汰。
如何评估药品挂网规则共识对药品零售市场的长期影响?
1.市场集中度与竞争格局演变:-头部企业市占率提升,过评仿制药的价格优势和合规优势将加速市场向通过一致性评价、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集中。例如,广东联盟集采中过评厂商占比达90%,政策长期实施后,零售端采购将更倾向于头部企业产品,中小型药企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被挤压。-区域品牌分化,全国统一规则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此前依赖区域价格壁垒的企业需参与全国竞争,部分区域品牌可能因价格或质量不达标被淘汰,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2.价格体系的透明化与规范化程度:-全渠道价格趋同度,通过监测线上(互联网平台“即时达”)、线下(社会药店、民营医院)与挂网价格的差异率,评估1.3倍价差红线的执行效果。若长期维持在合理区间,说明价格联动机制有效,反之则可能存在企业通过变通包装、规格规避监管。-黄标/红标药品占比变化,统计零售端采购中黄标/红标药品的比例,若高风险价格药品持续减少,表明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引导采购行为的作用显现,市场逐步向低价合规产品倾斜。
3.供应链稳定性与药品可及性:-短缺药预警响应效率,观察低价豁免品种(如日均费用≤5元的中成药)是否出现断供现象,评估政策对企业生产积极性的影响。若配套短缺药保障机制(如信用评价、产能储备)同步落地,可维持供应稳定,否则可能引发部分低价药品退市。-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上架速度,生物类似药80%限价和创新药自评制度是否促进零售端产品结构升级,统计新上市创新药在零售渠道的渗透率,判断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
4.消费者行为与渠道选择变迁:-价格敏感型消费占比,通过零售数据监测消费者对红标/黄标警示药品的购买偏好,若警示标识显著降低高价格药品销量,说明政策提升了消费者价格透明度感知,推动理性采购。-线上渠道依赖度,互联网平台价格纳入比价范围后,O2O订单占比是否持续上升,倒逼零售药店加速数字化转型,形成“线上线下同价同规”的消费生态。
处方药企业及药品零售企业应对政策变化的策略建议
1.构建全渠道价格管控体系:-动态价格监测机制,引入数字化工具实时抓取电商平台(如美团买药、阿里健康)“即时达”价格、民营医院采购价,与自身挂网价对比,确保价差不超过1.3倍红线。例如,连锁药店可开发内部系统自动预警,在30天调整期内完成价格同步。-分层定价策略,针对不同渠道(院边店、社区店、线上平台)制定差异化价格,但需确保挂网价作为价格天花板,避免“院内低价、院外高价”导致合规风险。
2.药品零售企业优化产品组合与供应链管理:-聚焦高性价比品种,优先采购过评仿制药、低价豁免品种(如最小制剂单位≤0.2元的口服药),淘汰价差超过10倍的低效品种。参考河北省经验,将化学药、中成药中降幅显著的品种作为主推产品,提升周转率。-加强与上游企业协同,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建立战略采购协议,争取更低供货价;针对生物类似药、创新药,提前布局市场教育,通过药师推荐提升渗透率。
3.药品生产企业或总代企业要强化合规能力与信用建设:-建立政策跟踪小组,专人研究各省挂网规则细则(如低价豁免标准、备案采购比例限制),确保新增品种申报符合“最小零售包装单位”“差比价换算”等要求,避免因规则理解偏差导致挂网失败。-信用评级自查机制,定期审查企业是否存在“挂网不挂价”“线下涨价供应”等失信行为,避免因信用评级降级影响采购资格。例如,辽宁要求主动降价药品需同步更新挂网价,企业需建立内部流程确保价格信息实时同步。
4.药品零售企业应持续提升消费者服务与差异化竞争力:- 价格透明化营销,在门店公示药品挂网价、电商平台价,突出“合规渠道、价格可比”优势,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例如,制作“黄标优选”“红标警示”手册,引导合理用药选择。-拓展增值服务,针对低价豁免的常用药(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提供免费配送、用药指导,通过服务溢价弥补利润空间;对生物类似药、创新药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升产品附加值。
5. 药品零售企业要制定区域与规模差异化策略:-大型连锁药店,依托全国布局优势,统一价格体系,利用规模采购压低进货成本;参与各省联盟集采续约,争取成为中选产品的指定配送商,绑定上游资源。-中小型单体药店,聚焦社区客群,强化“最后一公里”服务(如24小时送药、慢病管理),避免与连锁药店直接价格竞争;通过加盟连锁或区域联盟,共享价格监测数据和供应链资源。
《药品挂网规则共识》的落地标志着药品零售市场从“粗放竞争”转向“合规驱动”的新阶段。长期来看,政策通过价格透明化、规则统一化、竞争规范化,将重构行业生态:合规企业凭借质量与价格优势扩大市场,低效企业加速出清,消费者获得更可及、更透明的药品服务。零售企业需以“数据化监测、结构化选品、合规化运营”为核心,在政策框架下构建新的竞争壁垒,从价格执行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最终实现“政策引导、市场协同、患者受益”的多方共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