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74630 位访问者

再议医院绩效分配系数如何才合理?

来源:健康界  作者:秦永方  发布时间:2025-10-14   | |

在医院管理的众多难题中,绩效分配无疑是"重中之重",亦是"难中之难"。绩效总额上涨时,皆大欢喜,矛盾潜伏于水下;一旦绩效总额触及"天花板"甚至下滑,长期被掩盖的分配不公感便会浮出水面,成为影响医务人员士气、乃至医院稳定发展的"引爆点"。此时,如何设定一个既兼顾公平,又能有力体现效率优先的分配系数,便从理论课题变成了管理者必须直面的现实拷问。

一、绩效分配矛盾升级:当 "增量" 变为 "存量"

(一)缩量时代的分配焦点转移

在过去,医院发展迅猛,绩效总量不断攀升,"蛋糕" 越做越大,分配矛盾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大家更关注的是如何把蛋糕做大,而对于如何分蛋糕,虽有小摩擦,但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可如今,DRG/DIP 支付改革与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双管齐下,给医院的收入增长戴上了 "紧箍咒"。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让医院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靠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收费来增加收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又限制了医院用于发放绩效的资金总量。这就导致医院进入了一个 "存量" 时代,绩效分配从 "分蛋糕" 变成了 "切蛋糕",公平性成为了大家关注的核心。

临床一线作为医院的 "冲锋部队",直接面对患者,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风险。他们每天面对各种复杂病情,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专业判断。医技科室则是临床的 "侦察兵",为诊断提供关键支持,虽然不直接参与治疗决策,但他们的工作同样不可或缺。行政后勤人员,是医院的 "大管家",负责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转。在绩效总量缩减的情况下,这三方之间的绩效权重博弈愈发激烈。如何在 "切蛋糕" 时,兼顾技术难度、风险程度与工作负荷,成为了管理者亟待破局的关键。

(二)典型矛盾场景剖析

1、临床 vs 医技:技术价值与辅助作用的量化分歧

临床科室承担着直接诊疗决策的重任,每一个诊断和治疗方案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他们在手术台上与死神搏斗,在病房里为患者的康复日夜操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荷。比如,一位外科医生可能连续进行数小时的复杂手术,精神高度集中,手术结束后身心俱疲。而医技科室则通过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像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样本,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影像科的医生,要从各种影像资料中找出细微的病变,为临床提供诊断线索。

然而,二者的绩效系数常常因为 "直接贡献" 与 "间接价值" 难以量化而引发争议。临床医生认为自己直接为患者治疗,是医院的核心,理应获得更高的绩效;医技人员则觉得自己的工作同样重要,没有他们的准确诊断,临床治疗就如同盲人摸象。医务人员劳动与回报严重失衡,引发了一场关于绩效分配合理性的大讨论。

2、一线 vs 行政后勤:服务保障与成本占比的平衡难题

行政后勤人员在医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他们负责医院的物资采购、设备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为临床一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医院的正常运转将无法维持。但如果行政后勤人员占比过高,就会挤压临床绩效总额。按照原卫生部关于发布《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行政和工勤人员占总编制的 28% - 30%,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占编制的 8% - 10%。然而,现实中许多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占比远超这个标准。

三明模式规定行政后勤工资总额占 10%,旨在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医院运营效率。但在全国推广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比如,一些医院为了迎接各种检查和评审,成立了许多临时科室,导致行政后勤人员数量膨胀。还有些医院行政后勤人员的平均绩效高于一线人员,这让一线人员感到非常不满,一线人员辛苦工作,收入却不如行政后勤人员,这无疑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引发了他们对绩效分配公平性的强烈质疑。

3、干部vs员工:管理压力与业绩优先问题

干部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承担着决策、统筹和监管等多重职责,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运行与发展。然而,在绩效分配中,若干部的薪酬远高于普通员工,尤其当一线医务人员收入增长缓慢时,极易引发内部矛盾。

二、三明模式的破局经验:从 "541" 比例

面对如此复杂的绩效分配困境,三明模式的探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三明模式以其独特的 "541" 薪酬结构、多维工分制以及编制与岗位的双重约束,在医院绩效分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医院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一)"541" 薪酬结构的底层逻辑

三明市在薪酬分配上,有着清晰而独特的思路,明确将医生(含技师)、护理(含药剂)、行政后勤的工资总额按照 50%、40%、10% 的比例进行划分 ,并且严格规定行政后勤最高年薪不能超过医生的 50%。这一比例的设定,绝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鲜明地体现了临床在医院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毕竟临床科室直接承担着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是医院的 "主战场"。

(二)编制与岗位的双重约束

参照国家卫健委 "卫生技术人员占比 70%-72%" 标准,三明模式通过控编核岗压缩行政后勤规模,将医辅科室(如供应室、病案室)纳入行政后勤绩效池,避免 "吃大锅饭",实现资源向临床倾斜。

在人员编制方面,三明模式严格遵循国家卫健委的标准,对医院的人员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控制编制数量,减少行政后勤人员的冗余,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到临床一线。对于行政后勤岗位,进行严格的岗位核定,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量,避免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

三、四个现实悖论:医院绩效系数设计的"灰犀牛"

1、公平 vs. 效率:临床说"我创收",医技说"我支撑",行政说"我保障",到底谁该分多少?

2、院级一次分配 vs. 科室二次分配:院级系数定得再漂亮,科主任在科内"拍脑袋"二次分配,护士群体仍可能"集体跳槽"。

3、历史基数 vs. 未来战略:心内科去年挣了 1.2 亿,今年医院要建卒中中心,神经内外科要"战略倾斜",系数一调,心内科主任立刻"掀桌子"。

4、国家考核指标 vs. 医院现金流:CMI、RW、时间消耗指数、低风险组死亡率、患者满意度,国家监测 56 项,医保罚扣立竿见影;但医院现金流断裂,发不出钱,任何指标都是"零"。

四、院级分配系数:打破"平均主义"迷思,向价值创造核心倾斜

院级分配是第一次分配,决定了绩效蛋糕在不同职系(临床、医技、行政、后勤)之间的大小。传统的按人头、按职称的"大锅饭"模式早已不合时宜,必须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系数体系。

干群分配: 在一些医院,管理干部的绩效往往过高,导致出现 "当官 = 高薪" 的岗位虹吸效应,这不仅影响了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对管理干部的绩效进行 "去虹吸化" 设计。

管理者的绩效应与科室或医院的整体业绩(如CMI值、DRG/DIP盈亏、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指标)强相关,而非简单地与临床一线争利。设立"院长/科主任基金",用于奖励重大突破、突发事件处置等,但总额需透明可控。

职系博弈: 临床一线是医院价值的直接创造者,其平均系数应确立为基准(设为1.0)。医技科室是重要支撑,系数可设定在0.8-1.0之间。行政后勤是保障部门,其价值体现在服务效率和流程优化上,系数应基于岗位评价,总体水平(如0.4.-0.7)应低于业务主线,避免"前台流汗,后台拿钱"的倒挂现象。为了确保绩效分配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可以借鉴价值评价模型,选定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劳动强度、工作负荷等 核心指标。组建临床、医技、管理三方评委。

五、科室二次分配系数:打破科室内部"和稀泥",激活个体活力

院级分配解决了蛋糕切块的问题,但分到科室的蛋糕如何切到个人,更是矛盾焦点。科主任的分配权若缺乏标准和监督,极易导致"一言堂"或新的"大锅饭"。

1、建立"岗位+绩效"的个人积分制: 将科室绩效总额转化为总积分,个人绩效薪酬 = (个人总积分 / 科室总积分)× 科室绩效总额。 个人积分应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岗位基础分: 基于个人的职称、职务、年资、科研教学、社会兼职等设定基础保障部分,体现历史贡献和稳定性,约占20%-30%。

工作量绩效分: 这是核心部分,占50%-60%。将医生、护士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如管床数、手术点数、治疗操作数、护理时数等)量化成点数。鼓励多劳多得。

质量效能分: 占20%-30%。这是"刹车系统"和"方向盘",与关键绩效指标(KPI)挂钩。

2、赋能与监督科主任: 医院管理层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为科主任提供:

工具: 采用主诊医师绩效信息化的绩效二次分配系统,让数据说话,减少人为计算误差和主观性。

培训: 培训科主任如何进行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理解政策导向。

监督: 建立科室分配方案备案和公示制度,确保分配过程透明,结果经得起质疑。

总之,绩效分配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需要勇气、智慧和耐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而是一个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性学的综合课题。唯有坚持"公平优先、效率导向、动态调整、持续沟通"的原则,才能设计出既能点燃员工激情,又能护航医院行稳致远的绩效分配体系,把这件"头大的事情"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