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609948 位访问者

解密基层医疗的“三把金钥匙”

来源:健康凯歌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0   | |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与国务院批复《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的双重背景下,基层医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健康凯歌直播间,长济互联网医院院长、千镇千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帆指出,这一轮基层医疗的变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资源倾斜,这是一场从“辅助角色”向“主战场”的战略调整。

  

核心是让基层医疗从患者资源“漏斗”变为人民健康“蓄水池”,真正实现“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的愿景。

  

强基工程,从“补短板”到“建系统”的战略升维

 

为何在“十五五”开局之年,基层医疗被提到如此空前的高度?杨帆认为,关键在于逻辑层面的根本转变。过去的“强基层”更多是“补短板”思维,如为村卫生室配设备、培训村医等。而《强基工程》则标志着“建系统”时代的到来。这是往“好不好”“全不全”上发力,是从“输血”到“造血”的变化。

  

政策明确“十五五”期间支持100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统一规划解决设备配置碎片化问题。

  

针对乡村医生老化、断层问题,浙江在编制方面对大学生村医进行优待,启动全省统一招聘,目标到2027年招聘500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北京、重庆等地将基层服务满1年作为晋升副高“硬指标”,同时为在基层服务满30年的资深人员专设“定向评价”通道,加大基层服务水平权重。

  

逻辑层面的转变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质量发展”,政策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通过5G巡回医疗车等创新模式,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使山区群众就医耗时缩短80%。

  

二是“从单点看病到健康全生命周期”,基层职能从基本医疗拓展至“医防融合”,如广东怀集县构建的“1+19+N”医共体模式,建立肿瘤四级防治网络,年筛查5.75万人次。山西介休的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加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模式将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提升至69.8%。

  

三是“从行政推动到机制创新”,从“行政推着干”到“机制逼着干”。山东莱西通过医院托管、人事改革,使县域就诊率从67%跃升至88%,破解了“上热下冷”的困局。

  

然而,基层医疗仍然面临来自现实“冰火两重天”的双重挑战。杨帆指出,数据显示,全国40%的乡镇卫生院无法开展一级手术,核心问题就是健康需求和基层服务能力对不上。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其中80%患有慢性病,但基层慢病规范管理率仅55%。同时支付机制尚不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医生没动力,机构也难运转。

  

但危机之中也蕴藏着生机,不少地方已经闯出了路子。山东滨州、浙江海盐等地通过治疗、营养、运动,“三张处方”“医保打包付费”等创新,使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81.1%,说明基层医疗改革不是没出路,只要找对方法,既能让群众受益,又让基层活起来,潜力巨大。

  

解密基层医疗的“三把金钥匙”

 

面对基层医疗发展中的诸多现实挑战,杨帆给出了三大突破路径,每一条都藏着破解难题的实在办法。

  

第一把钥匙是让医共体真正“抱成团、强起来”,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变成紧密型医联体。打破“表面联合、实质脱节”的尴尬。山东曹县人民医院的做法很接地气,他们把“无管微创技术”往乡镇推,通过“手术量+带教效果”双考核,专家不只是看做了多少台手术,还得看教会了基层医生多少真本事,这样一来,专家下沉不再是“走过场”,全年实打实帮乡镇卫生院新增了69项新技术。要想走得更远,医保支付改革得跟上,广东怀集县在医共体内搞“打包付费”,钱跟着患者转、跟着疗效走,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意愿明显高了,基层首诊率从45%提升至68%。

  

第二把钥匙是数智化转型,让基层医疗告别“信息孤岛”,实现真正的智慧医疗协同。基层医院资金少、技术弱,如果盲目买昂贵的设备,反而会加重负担。就像修路,先把“高速公路”铺好,比急着买“跑车”更有用。《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实施意见》已经明确,2027年智能辅助诊疗将在基层广泛应用。

  

河北南皮县人民医院部署医疗大模型后,影像诊断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北京密云构建“智慧脑”慢病管理中心,年处理健康数据287万条,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从52.1%提升至68.9%。省级统筹搞集约化服务,如浙江的5G巡回医疗车,把优质资源“流动”到基层。让电子健康档案真正互通,不管在哪看病都能调阅。建好用好智能转诊系统,让“数据跑路”代替患者跑腿,少走冤枉路。抓住了这三个关键环节,能更好的推进落地。

  

第三把钥匙是“人才引育留用的创新模式”,解决基层医生“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

  

第三把钥匙除了提高待遇,更需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浙江江山推行“双导师制”,让乡镇医生同时获得业务带教与职业规划指导;山东滕州通过“银龄医生”项目吸引236名退休专家下沉,带动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增长300%。这些“经验共享+柔性流动”的模式,正成为破解人才瓶颈的有效路径。吴永波:“人人都能成大医生”常春藤联盟如何让基层医疗人才“破土而生”?

  

第三把钥匙,是解决基层医生“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关键要靠人才引育留用的创新模式。提高待遇是基础,但更要让基层医生看到职业前景。浙江江山推行“双导师制”,每位乡镇医生都有业务导师教技术,还有职业规划导师指路,心里更有底了;山东滕州的“银龄医生”项目特别受欢迎,236名退休专家带着一辈子的经验下沉到乡镇,不仅给老百姓看病,还手把手带徒弟,带动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增长了300%。这种“经验共享+柔性流动”的模式,没有硬压任务,却实实在在破解了人才瓶颈,让基层医疗的“根”扎得更稳。

  

强基赋能,基层医疗的质变之路

 

“现在基层医疗可不是以前的‘薄弱环节’了,实实在在成了医药产业的新增长点!”杨帆直言道。同时他也强调,这股增长力要稳得住、走得远,需要“产品+政策+服务”的三角稳固支撑,。

  

《强基工程》提出的“动态调整乡村两级用药品种”,给创新药下沉打开了一扇门。落地时得抓好三个关键:首先是支付适配,“医保基金就这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建议借鉴商业健康险补充模式,让一些价格偏高但疗效确切的创新药,也能走进乡镇卫生院。

  

其次是剂型创新,基层患者大多是老人,打针输液不方便,口服制剂、长效剂型更加实用,“比如糖尿病注射剂改成周制剂,再配上能提醒服药的智能药盒,患者依从性一下就提升了58%,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最后是服务增值,以长济互联网医院为例,他们通过“药物警戒+疗效追踪”的专项培训,帮150家乡镇卫生院建起了慢病管理中心,“医生会跟踪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方案,患者放心、医生省心,创新药的基层处方量直接涨了3倍”。

  

展望未来,杨帆信心满满:“基层医疗要从量变进入质变期了!”他预判未来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就医更便捷,到2027年,“15分钟健康服务圈”会成为标配,“村里有健康驿站,镇上能做常规检查,科技和服务叠加起来相互赋能,健康触手可及”。

  

二是服务更连续,基层机构不再是“看完病拿了药就结束”,而是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双向转诊,把首诊率从现在的40%提至60%,“小病在基层,大病转上级,康复回社区,这样才合理”。

  

三是能力将会会更均质,AI辅助诊断加上专家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质量和县级医院的差距能缩小一半以上,“河北南皮县的乡镇卫生院,现在都能开展CTP脑灌注评估了,以前这可是县级医院才有的本事”。

  

当然,所有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随着《强基工程》一步步落地,基层医疗终将真正成为“不仅看病,更管健康。不仅治病,更重预防”的全民健康守门人。

  

互联网医疗的基层赋能创新实践

 

“做基层需要的服务,不是复制大医院模式”。核心就一条:“基层要啥咱给啥,缺啥咱补啥,面对“互联网医疗如何真正赋能基层”的疑问,杨帆笑着说道。以长济互联网医院的实践为例,通过设备联动如智能血压计、血糖仪数据实时上传。药品通过电子处方+县域药仓模式直达患者手里,取药时间从以前的3天缩短至4小时。通过三甲专家带教和线上病例讨论,提升加快能力建设。在浙江某县试点使患者规范服药率提升35%,急诊率下降28%。种种实例表明,互联网医疗不是要替代基层,而是要把优质资源拉到老百姓家门口,让医疗健康触手可及。

  

从政策出台到落地生根,最关键的一步在哪儿?杨帆直言:“得看结果,不能光看做了啥。”以前有些政策落不下去,就是因为以前的考核只看“开展了多少线上服务”“覆盖了多少医疗机构”,至于群众有没有受益、效果好不好,反而少有人问津。现在《强基工程》明确聚焦“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就是把考核的指挥棒指交给实际效果。山东的做法更直接,把基层诊疗量占比和财政补助挂钩,服务做得好、群众愿意来,补助就多,反之补助会越少。这才是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以百姓健康为结果导向。让政策红利变成了老百姓能摸到的获得感。

  

对医疗机构来说,也不能只盯着看病治病,可以适当的换个思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把临床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老百姓能用的产品,比如那款口碑极好的乌梅茶,一年就能卖3亿元。这种“医工结合”的路子,既发挥了医疗优势,又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求,算是把服务做活了。

  

说到底,互联网医疗赋能基层,拼的是能不能真正解决基层的痛点、群众的难题。少点形式主义,多些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用数据说话,让群众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赋能之道。

  

“健康普惠,山海可及。”杨帆用这八个字阐述基层医疗的使命。是的,基层医疗正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随着强基工程深入实施,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将形成合力,推动基层从“医疗拖油瓶”变为“健康前哨站”。

  

未来,便捷的服务网络、连续的健康管理、更均衡的医疗能力,将共同构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新生态。用实际行动变为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基层真正成为全民健康的守门人。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