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613238 位访问者
近期,新一轮中成药价格治理风暴再次刮来,山东、天津、新疆、山西、四川等地已开展中成药价格专项治理,要求企业主动调整价格。
普遍要求是高于最低价格/日治疗费用3倍的标黄,高于5倍的标黄,高于10倍以上的则暂停采购或予以撤销挂网。
而涉及的品种很多,普遍几百个品规,厂家也很多,也都几百家。大多数中小药企,当然,也有少量大企业。
天津点名了230个品种、886个品规,涉及286家企业;新疆186个品种、759个品规,涉及281家药企;山西130个中成药、343个品规疑似高价涉及150个厂家。
早在今年7月份,就有多少开展中成药价格治理,黑龙江、河南、宁夏、内蒙古、吉林、广西、安徽、陕西等多省市也将大批中成药纳入治理范围。
为何密集将如此数量的中成药纳入价格治理?
从这些产品的构成可以看出,多是企业院内院外同时操作的品种,但院外市场占比应该超过院内。
据《中国医疗保险》报道,在“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中,对销量前100的中成药进行监测发现,零售药店价格高于医疗机构的占比达70%,零售药店价格低于医院的占比为30%。
而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发布《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指出,中成药价格存在显著价差悬殊和虚高现象,同种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相差可达5倍甚至10倍以上,部分药品挂网价格超过100元。
再看厂家的构成,基本上90%以上都是小药企,主要以零售药店、第三终端为主要市场,采用招商模式。如果品种特别一些(独家或厂家不多,或产品有差异化),则会在零售、第三终端采用控销模式。
控销的灵魂在于价格,没有价格空间,控销是控不住也没控的必要。因此,这类产品比起友商制定了超高的价格。
而他们的友商,如果没有控销资源,则会采用招商模式,招到一个代理商算一个,院内院外同时操作,院内,需要挂网,能挂多高算多高,当然,这个“高”是相对的,比起院外及控销,小巫见大巫。
于是,各种价格乱象开始了,院内院外,线下线上,控销、商销、B2B,B2C,卖出一盒算一盒,窜货,也紧跟其后,价格混乱是必然的,神仙见了也头疼。这就是中小药企的简单的基本画像。
当然,有点规模的企业,公司内部管理也好不到哪里去。
公司有品种,有渠道能卖出去是王道,不管是内部的员工还是外部的合作伙伴,商业渠道的,医院渠道的,本来就是操作各异,从前的行业认知不像现在那么关心政策,政策也没有那么严密。
做零售C端的哪里会考虑院内挂网,做院内的哪里还想到未来某一天会有国家医保局成立,也没有想象力设想院内院外的同一个品种价格居然通过挂网共识、价格治理关联在一起。
于是,不管是中小药企,还是规模稍大的中成药企业,如此之多的批文,如此之多的渠道,价格混乱是必然的,总有一天价格成为“共识”,统一治理的结果在2025年接踵而来。
看着各省几百个品种被“红黄标”或暂停采购,是不是很触目惊心?
其实,换个心态,这何尝不是政策层面上对价格、渠道的“格式化”。
药企面对多年难以治愈的“窜货”顽疾,医保局一次性通过价格治理给你治愈了。
价格治理治的是价差,也是企业间、渠道间的价格竞争烈度,更是企业对于产品、渠道、价格及营销手段的终极思考:究竟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通过什么样的价格和渠道,满足什么人群的健康需求?
这个道理非常朴素,但你真的认真思考过吗?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