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28800 位访问者

镜鉴 | 破解北欧童话(2)

来源:古老板的老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08   | |

上篇,我留下一个问题:北欧今天能玩得起这套昂贵的福利游戏,到底凭什么?

  

我们的初步猜测是,它不是靠这套游戏本身赚钱,而是在消耗一笔巨大的祖产

  

这笔祖产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是石油!挪威不就有北海油田吗?

  

这话说对了一半,但解释不了全部。

  

第一,挪威是到1970年代才发现石油的,但它的富裕和工业化基础在此之前早就奠定了。

  

第二,瑞典、丹麦、芬兰,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地底下没冒油啊,但它们同样是富裕的福利国家。

  

所以,石油可以是锦上添花,但绝不是那个无中生有的根本原因。

  

那根本原因到底是啥?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在20世纪中叶,也就是它们开始全面建设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个福利国家之前,北欧,特别是瑞典,是全世界最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地区之一。

  

你没听错。不是之一,在很多指标上,它就是No.1。

  

那是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北欧。

  

一个充满着野蛮生长、激烈竞争、企业家精神爆棚的北欧。

  

一个政府规模极小、税收极低、对市场干预极少的北欧。

  

咱们穿越回去,看看那个蒸汽朋克版的北欧,到底有多硬核。

  

时间,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

  

当时的瑞典,是个什么情况?穷。

  

欧洲的穷亲戚。

  

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农业上没什么指望。

  

大量瑞典人因为活不下去,只能背井离乡,跑到美国去讨生活。

  

今天美国明尼苏达州还有大量的瑞典后裔,就是那个时候过去的。

  

转折点是怎么来的?

  

不是靠什么英明的政府规划,也不是靠什么国家顶层设计。就靠俩字:开放

  

瑞典在18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改革。干了什么呢?

  

全面的自由贸易: 把关税墙推倒,让商品、资本、技术自由进出。

  

金融的自由化: 允许私人自由地开办银行,为工业发展提供血液。

  

企业的自由注册: 你想开个公司?手续极其简单,政府不干预。

  

对私有产权的铁腕保护: 你的就是你的,国王也不能随便拿走。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效果怎么样?

  

立竿见影。

  

你想想,一个地方,政府不管事儿,税又低,你的财产还绝对安全,那资本家和聪明人会干什么?他们会蜂拥而至啊!

  

欧洲各国的资本、技术开始涌入瑞典。瑞典人自己也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瑞典品牌,你以为是福利国家的产物?恰恰相反,它们几乎全部诞生在那个自由放任的黄金时代。

  

爱立信 , 1876 年成立。一开始就是个小小的电报机修理铺。

  

阿特拉斯·科普柯 ,全球领先的工业集团, 1873 年成立。

  

SKF 轴承 , 1907 年成立。

  

它的发明,直接推动了整个世界机械工业的进步。沃尔沃汽车( Volvo )最早就是 SKF 的子公司, 1927 年成立。

  

伊莱克斯 ,家电巨头, 1919 年成立。

  

利乐包装 ,这个更晚一点,但它的创始人鲁宾 · 劳辛,也是在那个时代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你发现没?

  

这些公司,全是硬核的制造业、工程技术公司。

  

它们不是靠补贴、不是靠政策扶持长大的,就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参天大树。

  

从1870年到1950年,这80年时间,瑞典的经济增长率冠绝全球。

  

一个穷困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富裕、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那时候的瑞典政府,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守夜人。

  

它的任务很简单:维护和平的国内环境,提供公正的法律裁决,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没了。

  

政府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维持在10%以下。

  

这是什么概念?

  

今天美国的政府开支大概是35%左右,而现在的瑞典,是50%左右。

  

那时候的瑞典,没有我们今天说的那些福利。

  

生病了?自己买商业保险,或者靠家庭、教会。

  

失业了?赶紧找下一份工作,没人养你。

  

上大学?那是少数精英的事,而且要交学费。

  

听起来是不是很残酷?很冷血?

  

但正是这种残酷,逼出了一个民族最强的生存本能和创造力。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你想要过上好日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学习技能、或者承担风险去创业。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高强度的健身房。

  

每个人都在里面挥汗如T,把自己练得浑身都是肌肉。

  

所以,朋友们,我们的第一个历史结论就出来了,这也是北欧童话的讲述者们,最不愿意让你知道的秘密:

  

北欧的富裕,不是高福利的结果;恰恰相反,高福利,是建立在前福利时代所积累的巨大财富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的。

  

它们是先成了富一代,然后才开始琢磨怎么当富二代的。

  

你不能把因果搞反了。

  

你不能看到一个富二代天天开派对,就得出结论说开派对是致富的秘诀。这是在讲笑话。

  

好,这是物质资本的积累。

  

但还有一样更重要、更隐蔽的祖产,被我们忽略了。

  

那就是文化资本。

  

什么意思?

  

就是北欧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

  

我们刚才说,那个自由放任的时代,把瑞典人练得浑身肌肉。

  

这练出来的,不光是经济上的肌肉,还有精神上的肌肉。

  

我们今天提到北欧人,会想到什么?

  

诚实、守信、勤奋、节俭、有责任感、尊重规则。对吧?

  

这些品质,是写在他们文化基因里的。

  

这就要追溯到更早的新教伦理了。

  

几百年的宗教传统,塑造了他们这样一种世界观:工作不光是为了赚钱,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天职,是一种荣耀。

  

你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到最好,以此来荣耀上帝。

  

这种精神,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里,简直就是王炸。

  

你想想,一群人,又聪明,又勤奋,又诚实守信,还把玩命工作当成一种信仰,然后你再给他们一个完全自由的、低税收的、产权绝对安全的环境。

  

这会发生什么?

  

经济奇迹啊!

  

所以,在那个黄金时代,瑞典的企业家和工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卷的一群人。

  

大家彼此信任,签了合同就一定会遵守。

  

老板相信工人会好好干活,工人也相信老板不会随便赖账。

  

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极低。

  

这种高度的社会信任和强大的工作伦理,是那个时代的北欧,留下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好了,现在我们把两笔祖产都盘点清楚了:

  

一笔是雄厚的物质资本:强大的工业基础,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富裕的国民。

  

一笔是丰厚的文化资本 :勤奋、诚实、守信、负责任的国民性格,以及高度的社会信任。

  

这两笔巨额遗产,就是北欧在20世纪中叶,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时,手里的全部家当。

  

然后,故事开始转折了。

  

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都开始向左转。凯恩斯主义盛行,大家都觉得,政府应该更多地干预经济,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北欧的社会民主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派政党,开始长期执政。

  

他们拿到了这两笔巨额的祖产,然后开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胆的社会实验。

  

他们说:我们已经这么富了,肌肉已经这么强壮了。

  

现在是不是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

  

是不是可以把一部分财富拿出来,搞一个覆盖所有人的、完美的保障体系,让大家过得更轻松、更平等、更幸福?

  

这个想法,你得承认,出发点是善意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同胞都过上好日子呢?

  

于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北欧童话版本,正式上线了。

  

税收开始一路飙升,从占GDP的10%左右,一路涨到50%甚至更高。国家拿走了你一半的收入,然后承诺用这些钱,为你提供一切服务。

  

公共部门急剧膨胀, 政府雇佣了越来越多的人,去管理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公共事务。在瑞典,高峰时期,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在为政府工作。

  

福利项目越来越多, 从失业救济到育儿补贴,从住房津贴到免费大学,一张无所不包的安全网被建立起来。

  

这个过程,在初期,看起来非常成功。

  

为什么?

  

因为祖产厚啊!

  

人口少,但却有一大群的牛逼的大企业。资本积累足够多。

  

这就好比一个继承了10个亿的富二代,他开始花天酒地,头几年,你根本看不出任何问题。

  

他还是那么光鲜亮丽,出手阔绰。他甚至可以一边花钱,一边跟你说:你看,我这套生活方式多棒,既享受了人生,又不耽误我继续有钱。

  

北欧在六七十年代,就是这个状态。

  

它靠着前福利时代积累下来的强大工业机器继续运转,靠着老一辈人那种根深蒂固的新教工作伦理继续创造财富。

  

然后,新建立的福利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财富抽水机和洒水器,把这些财富抽上来,再均匀地洒向全社会。

  

那段时间的北欧,确实是它神话的顶峰。

  

经济还在增长,福利又好,社会矛盾看起来都被熨平了。

  

但是,还记得上一篇我们手里的那几把手术刀吗?

  

我们说过,任何对私有财产的侵犯(高税收),和任何用强制取代自愿交换的制度(国家福利),都会像病毒一样,慢慢地侵蚀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和道德基础。

  

这个侵蚀的过程,在初期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有祖产这层厚厚的脂肪可以消耗。

  

但病毒,终究会发作。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问题开始显现了。

  

第一个症状,叫瑞典病(Swedish Disease)。

  

这个词当时在经济学界很流行。什么病呢?

  

当你辛辛苦苦创业,赚了100块钱,国家要拿走70、80块,你还有多大动力去冒险?

  

很多企业家选择了躺平,或者干脆把公司搬到国外去。

  

我们熟知的宜家(IKEA)的创始人坎普拉德,就是在那个时候,为了避税,跑去瑞士住了几十年。

  

利乐包装的总部也搬走了。那些曾经创造了瑞典辉煌的参天大树,要么停止生长,要么连根拔起。

  

当你发现,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和领着高额的失业救济金,到手的钱差不了多少,你还会那么努力地去工作吗?

  

福利依赖开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很多人开始钻制度的空子,动不动就请病假,反正有国家买单。

  

整个社会的肌肉,开始萎缩了。

  

曾经的增长明星,慢慢变成了慢郎中。

  

新的大型跨国公司,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

  

整个经济体,都好像被一层厚厚的、温暖的棉被给捂住了,失去了活力。

  

第二个症状,是文化资本的流失。

  

这个更隐蔽,也更致命。

  

老一辈人那种工作是天职的信念,在新一代人身上,开始慢慢淡化了。

  

因为新一代人,是生在福利摇篮里的。

  

他们从记事起,就知道国家会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需要为生存而挣扎的健身房时代。

  

对他们来说,向国家伸手要福利,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是一项理所应当的公民权利。

  

那种勤奋、节俭、为自己负责的新教伦理,正在被一种依赖国家、权利至上的新伦理所取代。

  

这就好比,那个富一代爷爷,勤俭持家,艰苦创业。

  

他儿子呢,从小耳濡目染,也还知道家业来之不易。

  

但到了孙子这一代,他生下来就在金山银山上,他会觉得,钱,就是从银行卡里自动冒出来的东西。

  

他无法理解爷爷当年创业的艰辛。

  

北欧社会,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代际之间的精神熵增。

  

所以,我们今天的第二个历史结论也出来了:

  

北欧童话这个模式,其本质是一个消耗模型,而不是一个增长模型。

  

它在持续不断地、一代一代地消耗它在前福利时代积累下来的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

  

它就像一辆装满了油的、非常豪华的汽车。

  

六七十年代,它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看起来风光无限。

  

但开着开着,大家发现,这辆车的引擎设计好像有问题,它自己不怎么造油,而且油耗特别高。

  

到了90年代初,这辆车终于快没油了。

  

瑞典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失业率飙升,政府财政赤字,货币大幅贬值。

  

那个完美的童话,第一次露出了它狰狞的真面目。

  

从那以后,你猜瑞典做了什么?

  

他们开始踩刹车、往回倒。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我们中国人会觉得非常眼熟的改革:

  

减税! 大幅降低公司税、资本利得税,把企业家请回来。

  

私有化! 把很多国营的企业卖掉,引入竞争。

  

放松管制! 在养老金、教育、医疗领域,都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私人选择。

  

比如,瑞典是全世界最早搞教育券制度的国家之一,你可以拿着政府的补贴,自由选择去上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你看,这叫什么?

  

他们嘴上还在宣传福利国家的优越性,但身体却很诚实地在往自由市场的方向挪。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北欧,已经不是那个神话顶峰时期的北欧了。

  

它是一个打了补丁的、在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北欧。

  

它之所以还没崩盘,恰恰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背叛了那个童话的原始教条,悄悄地给自己松了绑。

  

那么,今天,我到底想说明什么?

  

我想带你完成一次认知破壁。

  

我们过去对北欧的认知,就像是只看了一场精心剪辑过的电影预告片。里面全是高光时刻,全是温馨场面。

  

而我们今天做的,是把整部电影,从头到尾,连同那些被删减的、不好看的片段,一起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我们发现:

  

这个故事的第一幕,不是福利,而是自由。 是一个多世纪的自由市场经济,给北欧赚足了出场费。

  

这个故事的第二幕,是消耗。 是福利国家这个昂贵的社会实验,开始不断燃烧历史留下的资本。

  

这个故事的第三幕,是修正。 是在撞到南墙之后,无奈地向市场的常识回归。

  

所以,当今天再有人向你兜售那个完美无瑕的北欧童话时,你心里应该就有数了。

  

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他:

  

朋友,你说的那个童话,可能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甚至是一个被精心美化过的片段。

  

它省略了最重要的前提,也掩盖了最深刻的危机。

  

它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舒适,透支了更长远的活力和未来。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人间天堂,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终极方案。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有我们看不见的代价。

  

所有轻松的获得,背后都有被强制付出的成本。

  

戳破北欧童话,不是为了幸灾乐祸,也不是为了否定北欧人民取得的成就。

  

恰恰相反,是为了从他们的成功和困境中,学到更真实、更深刻的教训。

  

那就是,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富裕,文化多么独特,它都无法逃脱那些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人性法则。

  

尊重个人,保护财产,鼓励交换。

  

这三条看似简单的古老常识,才是通往真正繁荣的、可持续的道路。

  

而任何试图用国家的宏大叙事,来代替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的乌托邦方案,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最终,都可能把我们引向一个我们不愿意见到的未来。

  

好了,前面两篇,我们把这个童话的外包装给拆开了。

  

但里面的零件,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下一篇,我要拿起显微镜,来分析这个系统里最核心的一个部件——税收

  

我们会看看,那高达50%的雁过拔毛,到底是如何一点一点地、从经济、社会、乃至伦理的层面,腐蚀掉一个国家的根基的。

  

这会是一场更加清晰的解剖。.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