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医改评论 XYGPL.COM 您是第 3529103 位访问者

未纳入医保法 长护险或将单独立法

来源:Latitude Health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09   | |

随着《医疗保障法》草案的公布,生育保险明确纳入了医保范畴,但长护险却没有被纳入,长护险未来单独立法的可能性大增,长护险单独筹资的可能性也更大了。而从已经实施长护险的国家来看,长护险都是单独立法的。事实上,与生育保险较为简单的保障相比,长护险的保障较为复杂,也不太适合纳入医保法的范畴。

 

长护险一般分为筹资、认定和给予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涉及到较为细节的定义,单独立法的可行性和价值也更大。具体来看,筹资的年龄群体、人群划分和费率等需要设定,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认定的流程和护理的等级设置都需要较为全面的讨论。服务的给予则是最为复杂的,不仅需要设定具体的服务细则和价格,也需要对入家护理和机构护理的设置及人员资质做出明确规定。最后,监管需要设置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对于欺诈、滥用和浪费要明确定义,以有效防止长护险资金的流失。

 

首先,从筹资来看,长护险的最大争议是否要全民筹资。虽然目前国内各地的试点中,很多只是医保资金划拨,也仅限于职工医保人群,但也有全民筹资,覆盖所有人群。从国外的筹资体系来看,普遍是只向40岁以后人群筹资,且退休后仍需终身缴纳。毕竟从意识上来说,也要40岁以后才有缴纳长护险的意愿。与医保不同,长护险如果全民参保,年轻人的缴费时间过长,贡献远大于收益。

 

因此,在65岁退休之前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但退休之后,长护险的筹资不能仅靠个人了,还需要财政补贴。因此,在长护险领域,如果仅局限于职工医保领域,很难像医保那样,职工退休后就可以不缴纳,毕竟医保筹资是面向全年龄段的,筹资能力更强。长护险如果局限在40岁以后缴纳,退休人员缴纳和财政补贴两者不可或缺。但是,由于职工医保人群本身就需要在退休后进行长护险补贴,财政是否有余力去向居民医保人群进行全覆盖就成为一个主要挑战。

 

因此,长护险的立法在筹资领域的挑战主要是否全民覆盖,如果不全民覆盖,仅在职工医保领域覆盖,财政的压力并不大,完全可以从40岁以后再征收。但如果要全民覆盖,必然是全年龄段征收,年轻人缴费的意愿很低,即使与居民医保捆绑征收,年轻人的脱落率也很难维持低位,对政策本身会带来挑战。因此,较为现实的路径可能是职工医保人群强制缴纳,但各地根据自身的财政情况灵活确定是否在本地区覆盖居民医保人群。

 

其次,认定的流程和护理等级的设定可以由中央政府来确定,但具体的流程和护理等级则由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做出部分调整。由于筹资能力不同,不同地区的长护险服务有着明显的差异,筹资能力强的地区在护理服务上更精细化,对认定和评级的细化需求也更高,以此来确定后续的服务内容。不过,认定和评级的差异是长护险中最小的,也是立法最容易突破的地方。

 

最后,长护险的服务也是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的,有些地区将康复、社区护理和预防护理都放置进长护险的服务中,而有的地区则只是分为上门护理和机构护理。这些地区差异主要是因为筹资能力不同导致的,在缺乏筹资能力的地区,长期护理服务只能是粗线条的。如果要全国都拉平长护服务的内容,必然涉及到中央财政对筹资能力偏弱地区的补贴,对中央财政的压力将大增。

 

从海外市场来看,日本是长护服务最精细化的国家,也是长护险补贴力度较大的国家,其长护险筹资的50%来自财政补贴。日本入家护理分为入家服务、日托服务和短期住宿服务,而入家服务又分为5个部分:入家介护、上门沐浴护理、入家护理、入家康复和入家治疗管理指导。在社区护理部分又进一步细分:

 

  • 定期服务/按需护理
  • 夜间上门护理
  • 以社区为基础的日托
  • 疗养院日间护理
  • 痴呆患者的日间护理
  • 小型多功能机构护理
  • 痴呆症社区生活护理
  • 为指定机构的用户提供社区生活护理
  • 机构用户的社区护理
  • 小型多功能看护服务

 

显然,中国市场很难在全国都推广如此精细化的服务,只能在部分筹资能力强的地区将服务进一步细化。

 

因此,长护险的立法难点在于无法像医保一样能有全国统一的服务目录。虽然医保也允许地方增补,但增补毕竟是很小比例。而长护险的服务内容则在各个地方之间已经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强行全国统一服务内容,要么就是剥夺高筹资地区的已有服务内容,强行向低筹资地区看齐,要么就是财政向低筹资地区大量补贴,都不是最优解。因此,最终可能还会是在承认现有差异的前提下,在立法上只是明确长护险的基本服务,但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自行决定服务的内容。

 

当然,机构设置和人员资质,以及对长护服务机构的监管都可以在立法中有统一的体现,这些都可以做到全国强制实施的。

 

总体来看,长护险单独立法的可能性较高,但在筹资和服务给予上如何协调会是较大的挑战,也是立法的难点,最后的版本必然会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但一旦立法成功之后,对市场的促进作用将非常大。但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加深,长护险对财政的压力会倍增,如何在筹资上加大力度也会是未来长护险法落地后的主要观察重点。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